《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2022-09-26 16:1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欢迎阅读!
孟浩然,广陵,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王:听了马富红老师执教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颇深,收益良多。马老师,能简单说说你对这首诗的解读吗?

马: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

20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这首诗表

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蓄不露而余味无穷。

王:本节课,马老师采用了四步读诗法,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抓住“诗、情、画、意”四个着力点,以读为本,化繁为简,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提升其审美情趣。能谈谈你这样设计的意图吗?

马: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注重意境。生活阅历与文化积淀成为理解,掌握与使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而小学生领悟意境长远、含传统文化于其中的古代诗词,确实有难度。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王:马老师的课堂教学如诗如画,韵味悠长。纵观整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以读代讲,注重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教学中马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


读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地触摸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地品味,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比如,先让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出节奏感,读出诗歌的韵味。教师配乐诵读前两行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学生闭上眼睛,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及教师的引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诗中意境,使其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反复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马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读书声中,将李、孟二人的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马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一词,让学生闭上眼睛,抓住

“烟花三月”展开想象。还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自己的语言描述,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激活阅读积累。然后再引导学生联想到描写“烟花三月”的词语、诗句,来解读正在学习的诗句。让学生

感受到当时诗的意境,把送别时的阳春美景渲染得格外浓郁,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词感受文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探寻人物的内心。

在执教后两行诗句时,马老师重在引导学生捕捉诗眼,更是抓

“孤帆”“见”等关键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


心声。体会诗人的心情。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江南

三月,气候宜人,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引发学生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他是来送孟浩然的,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一个“见”字见真情,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见”字中蕴含的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在写

景,但是却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节。

三、拓展积累,深化理解

为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马老师很有心地实行了拓展内

容,如在理解后两句诗时,讲解一段李白与孟浩然友谊的故事,让全诗的意境丰满而有依托。为了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学习完这首古诗,又拓展了李白写给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后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自主读懂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为学生今后课外主动阅读积累古诗词打下基础,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引领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去畅游唐诗宋词这两座灿烂的文化宝库。

马:谢谢王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王:那么,马老师,你现在觉得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吗?

马:……(你自己想两三句写出来。)

王:总体来说,马老师的古诗教学课扎实、质朴、丰盈,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e2ae2a0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