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2022-07-14 00:43:5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欢迎阅读!
一门,知识性,学科,语文,高中



田红艳 高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会学生自己走路

田红艳



论文摘要: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学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鉴赏等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自己走路。

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片启发功能,投石引路,适时点拨,扫清障碍,突破难点,形象理解,抽象概念,建立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寻求学的方法。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浓缩教学信息量,完成大容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变“苦读”为“乐学”











1 / 10






教会学生自己走路

现代社会对就业者的要求是具有切实的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仅仅具有知识,教师的职能也决非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更教会学生自己捕获“道”,寻求“业”,解决“惑”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疑惑、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古语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莫如“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则终身受用无穷。

高中语文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电教媒体的介入和电教优势的发挥,对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寻求解惑之道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捕鱼之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教会学生寻求学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多数学生感到最难以掌握的,而很多学生又都厌倦课堂上教师对课文大段的分析,即使教师的分析很精彩,也不易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学目标的落实就难以保证,培养能力就更成为一句空话。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高级思维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思维的程序、思维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等能力上都能有较大的提高。 1、利用投影片投石引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投影片,教会学生阅读的思维程序,思维方法,阅读的思维规律,改变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点。

具体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章时,将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对文章关键性文句理解程度的问题通过投影片投影出来,设四种备选答案,要求每个学生用四个手指分别表示ABCD四种选项,且每人都要有所选择,目的是使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学生的手指一伸出来,他思维的结果,思维的推理过程就都呈现在教师眼前,教师对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投影片起到了






“投石”的作用。之后教师根据学生陈述自己选项的理由中存在的问题,对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理顺思路,教会学生自己走路。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说明较抽象的事物——语言的演变过程的说明文,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此课时,我旨在通过本课的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学会阅读的原则,进而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为完成这一目标,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一张投影片:



问题一出现,学生们绝大多数伸出四个手指,选择了D项。学生陈述自己选此项的依据为:作者谈语言的演变是在语音、语汇、语法三方面,“朱熹会听不懂孔子的话”就是因为语音、语汇、语法都变了。

我让学生再读原文,引导学生自己考察答案的正误,有学生发现,前文说朱熹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说明他应是懂古代的语汇、语法的,他“听”不懂孔子的话,可见是古今语音变了。此段的假设说明是为了说明古今语音的变化,答案应为A。接着他们又发现后文写着:“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

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教师此时.......抓住时机,教给学生阅读的原则



第一段说“朱熹会听不懂孔子的话”是因为: A 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 B 古今语法发生了变化。 C 古今语汇发生了变化。

D 古今语音、语汇、语法都发生了变化。






——瞻前顾后的语境意识和思辨性的思维方式,避免思维简单化,想当然。

这里投影片的“投石问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在这里只起“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不塞给学生结论,而是指给学生一条解疑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探索和发现真理。

2、利用投影片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在“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 化难为易”等方面的效果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但对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来说,简单的“变抽象为具体”、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低估学生认知能力的“化难为易”,仍是一种结论教学。所以,我认为“化难为易”的电教媒体的设计、使用更应注重启发性,让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启发下,自己化解知识的难度,突破难点,既学习到新知识,又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理解的基础,同时形象的设计也给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里的“阳”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障碍,也是教学

的难点。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古人“阴阳”在地理上的具体指代,

图一 图二

只是出示了一张投影片(图一、图二),让学生根据图示,自己概括






“阳”在此处的意义。经仔细观察图示,学生发现:太阳出来后,河的北岸,山的南坡形成阳面,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而此时河流的南岸和山峰的北坡构成阴影,故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通过一幅投影片,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扫清阅读中的障碍,顺利译出全句。这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化难为易,调动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电教手段传授的信息,不是只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再创造,进而形成概念,将知识吸收的过程变为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认识——理解加工——形成概念的高级学习过程。

此处的投影片就起到了几个作用:

一是促进了学生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 二是化抽象为形象——投影片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三是由形象到抽象——学生要通过投影的形象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阴阳”理解,这种概括又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在此理解基础上,学生又举出了理解后的实例:“江阴”就是“长江的南面”“汉阳”即“汉水”的北面,“华阴”乃“华山的北面”,此处的“举一”收到了“反三”的效果。

朱自清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散文,我以此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后,在个人的投影片上画出圣马克方场布局简图,然后选出典型,通过大屏幕投影显示出来,教师不作评判,只要求学生按作者的表达审查画图的正误,并用准确流畅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见解。投影片又收到了一片多效的作用,学生既获得了多种能力——用示意图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能力,比较鉴别的能力,内化的语言得以外化的能力——的训练,同时又为整个文章教学目标的落实扫清了障碍。

由于投影片的导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兴奋的参与者,而不是冷静的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化解知识难度,突破难点,学会了自己走路。






3、使用投影片引导学生形象理解、形象记忆,使孤立的知识网络化。

一些学生阅读了一篇毫无文字障碍的文章后,却弄不清文章在讲什么内容,谈什么观点,或说明什么问题。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能通过阅读文字形成表象,再由表象抽象成知识概念,建立网络。这个过程是本一个抽象(文字)——表象(形象的事实、现象)——再抽象(概念)的过程,教师设计电教媒体,应注意引导学生形 象理解、形象记忆,使孤立的知识网络化。

古代文学常识诗歌的教学,我不串讲诗歌的发展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知识短文——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同时出示了投影(图三)

它形象地告诉学生,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犹如一棵大树,树上的枝杈分别代表了某一时代不同样式的诗歌形式,要求学生阅读知识短文,给各枝杈填上相应的诗歌类型名称。这个过程就是要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提取出表象的内容,再进行概括。最后,教师再用复合投影片给学生以正确的答案,从而将知识概念以形象的网络形式留在学的记生忆中。(图四)








图三 图四

此法运用在“戏剧”“小说”“散文”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知识短文,抽象概念,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实现阅读的目的。

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浓缩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自己“走路”完成大容量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教师在讲台上虽已使尽浑身解数,讲解背景,描绘内容,阐述观点,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自己陶醉其中,学生却仍不解其味。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师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目的而制定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走路,进而能自己开创新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全文近一千八百字。对于一个远离作家所处的时代,远无作家心境和生活环境的高中生来说,要在短短的一课时里真正理解并把握住文章,用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很难做到的。为此,我们设计了计算机多媒体组合课件,帮助完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体味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自己总结出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课件的设计思路是:

导读铺路——设疑引路——解疑走路——拓展迁移 1、导读铺路

课文一共描绘了五幅老北京的秋景,我们先请画家根据这些秋景绘制了五幅秋景图,扫描到电脑中,制成图形文件。然后利用电脑的音响处理技术,将教师的朗诵和选取的背景音乐,实时合成为声音文件;同时将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制成文本文件;最后运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幻灯片制作软件,将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合成,制作成多媒体幻灯片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使文字能够跟随朗读的声音同步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在听到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朗诵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从相映的画面中看到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导读铺路的目的是通过画面和音乐营造与课文相映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之中。 2、设疑引路

计算机将教师设计的导引问题制成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在轻悠的乐声中思考、寻找答案,与作者一同体会着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通过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发现作者笔下传递秋声、显现的秋景均笼罩在一种冷色调之中,这里的秋不是惯常所说的“金秋”,没有了“天高云淡”没有了“金风送爽”一切都在一种淡淡的冷意之中。此时教师适时的就学生的新疑惑,设疑导引,开拓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古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的地方也有,作者却为何避而不写?”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是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3、解疑“走路”

学生在教材文字、多媒体声像、投影文字所提供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寻找到了自己解疑的方法:联系时代的背景,作家的境况、心境综合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作者抒写的是自然之景,抒发的却是内心之情,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关系,.也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目标的完成可谓水到渠成。 4、拓展迁移

最后,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功能,设计了两道拓展迁移练习,一是选择播放六首具有不同风格的民乐片段请学生为《故都的秋》选择合适的乐段配乐。画面上用不同颜色的按钮代表不同的曲目,教师点击按钮,相应的音乐就随之播放出。由于把握了文章基调,学生又将刚刚学会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进一步发挥成“以情择曲、以曲显情”,便很肯定的选择出蓝色和紫色按钮播放出的曲目,当学生看到自己选择的曲目正是《秋夜》《渔舟唱晚》时,无不为自己的成功兴奋。

二是请学生为秋景图着色,以此考察对文章基调的把握,学生完全进入到了一种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这一课由于使用了多媒体组合课件辅助教学,将原来需教师描绘讲解的内容通过课件的浓缩显示出来,把时间留给学生开拓思考,教师在这里只起导引作用,学生是在一种兴奋状态下的积极思维,主动开拓,自己走路,“教”与“不教”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教学目标得以从容实现。我们把这一课作为散文单元的总结课,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自己体味散文的韵味,学会分析同类文章,这样的语文课,变学生的“苦读”“乐学” 这样的语文课成为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了,语文课也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考试卷了。






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旨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只要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潜心钻研,不断探索研究,充...

分运用电化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6edc63fd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