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

2022-12-23 08: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欢迎阅读!
茅屋,秋风,背景,写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家好,提起诗人杜甫,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诗圣”二字,若再问杜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我们也能立马想到“忧国忧民”四字!似乎杜甫就是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就是杜甫!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忧国忧民就是杜甫的人设,就是杜甫的标签!而杜甫之所以留给我们这样的印象离不开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辗转流落到了成都。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友人严武等人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然而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次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茅草屋被秋风秋雨吹破以至晚上睡觉时屋子漏雨,屋里人受冻,诗人却只能默默忍受,无力改善,诗人为此艰难处境叹息、难过。但诗人马上联想到天下像自己这样的底层寒士还有很多,他们的生活多么困窘、无助。诗人为他们难过、呼吁,希望他们能得到关心,过上安心快乐的生活,为此诗人甚至甘愿受苦受难,助此心愿实现。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诗人自己的茅屋在风雨中飘摇、残破的艰难,却也同时展现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兵荒马乱的缩影,流露出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杜甫都对前人“遗产”的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b7c7d7f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