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

2022-07-28 11:1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语境,媒介,中国,传承

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

作者:张瑀彤 杨会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9



要:在影视剧及网络小说等新兴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古典诗词呈现出日益萎缩的趋势。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目前主要依靠语文教育和少数文学爱好者的支持,难以实现广泛的传播。新媒介语境为古典诗词的推广提供了契机,而目前的现实状况却是中国古典诗词尚未有效地借助新媒介实现陶冶大众情操、树立大众文化自信心等目的。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中,有必要将新媒介与中国古典诗词紧密结合,探寻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新方式,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

关键词:新媒介 中国古典诗词 传承 推广

关于新媒介的定义众说纷纭。新与旧相对,也就是说,凡是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普遍使用或尚未普遍使用的媒介形式都可以称作新媒介。“新媒介是信息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在人类信息传播领域具体应用的产物。其技术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a新媒介语境是由多种新媒介如手机、数字电视、楼宇视屏、智能电视、网络播客等构建起来的话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介大量出现。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使得受众从以往对大众媒体信息的单向接受转向传播和接受活动的同步进行。通过新媒介传播方式,看电影不再被局限在电影院,受众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下载、观看电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阅读书籍也摆脱了图书馆和传统实体书店的局限,浏览电子书已经成为新的阅读风尚。无论是在地铁、公交还是公园座椅,都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阅读器进行阅读;了解新闻也未必一定需要购买报纸或者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目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有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他们大多会借助新媒体设备进行关注。 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方式虽然为阅读带来了便利条件,但同时呈现出诸多问题。相比较而言,目前受到关注的是诸如社会新闻、网络文学等浅俗化的内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等借助影视改编尚能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不能有效地将自己与新媒介对接的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则在新媒介语境下呈现出日益枯萎的趋势。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并推广优秀的诗词遗产,能够提升自我的审美趣味,更深刻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还可以让读者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铸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与推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融合了先民特有的生活实践,诗歌或清丽婉转或幽默讽喻或庄重典雅,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随着诗歌由集体吟唱到个人吟唱的转变,中国古典诗词涌现了诸多优秀且各具特色的诗人、词人,既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优异成就,又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不同个性。在诗歌的样式上,五言、七言诗,古体、近体诗在诗人手中各标其美。从《诗经》至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古典诗词经过时间的孕育和淘洗,为后世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性作品。虽然白话文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切断了文言式古典诗词继续生长的道路,但是在纸质传媒时代,中国古典诗词借助原有的积累依然闪耀着光辉。



随着电子传媒与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浅阅读成为时尚的阅读方式。带有“速食”性质的社会新闻、影视剧和网络小说成为接受者的新宠。“我们必须承认,现在,诗歌已经很少再督导人们的生活了,不管是以不公开的还是其他别的形式,越来越少的人受到文学阅读的决定性影


响。”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中才是有可能的。”c在当今消费语境和新媒介语境的双重背景中,中国古典诗词面临文化多样性的挑战,逐渐萎缩至小众化的知识分子爱好和语文教育中。受众面较小,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其受众面主要包括普通学生、专家和少部分的诗词爱好者,这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应当是普通学生,而学生所接触到的诗词绝大多数都是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而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在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诗词赏析和写作手法方面,有些甚至带有应试教育的倾向,缺少对诗词本身意境美的鉴赏。因此,部分学生在应试完毕之后便逐渐失去了对诗词的自主阅读兴趣。所以从真正意义的“受众面”来说,这些数量“庞大”的学生并不是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受众。而对于专家或者诗词爱好者来说,出于工作原因或是个人喜好,虽然具有对诗词的持续性阅读和稳定关注,但是这部分受众数量太少。从当前的国民阅读状况看,中国古典诗词在国民阅读中所占比例较低。近些年兴起的网络文学在国民阅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挤占”了其他文学形式的阅读比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古典诗词的阅读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 年的64.0% 上升了4.2 个百分点,但在数字化阅读中,古典诗词的书籍和文章数量是极少的。”d据此,有论者悲哀地指出:“以诗词为核心的文类的中国古典文学体系被新的媒介瓦解,……古典诗词并没有消亡,至今仍然存在,只不过是以‘博物馆’的形式而存在。”



与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当代小说相比较而言,缺乏故事情节的中国古典诗词无法适应影视剧改编的需要。因此,从表面上看,中国古典诗词与新媒介语境“格格不入”,二者无法融合。但是2012年发生的“杜甫很忙”事件,让中国古典诗人与新媒介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汇。20123月,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位大诗人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的走红是以一种被恶搞的形式来完成的。在传统语文教材上原本正襟危坐、风度翩翩的大诗人,却被在网友的画笔下“ 改头换面”,成了一位“摩登的全能人士”。他“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原本渴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愁诗人形象被改造成了手揽美女、身骑摩托的纨绔子弟,诗人的真实形象与思想不再被人关注,其诗词的艺术内涵更是无人提起。中国古典诗词的“遇冷”与漫画式恶搞的广受欢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杜甫很忙”事件中起主导的并不是大众对中国诗词的热爱与对诗人的缅怀,而是比游戏和娱乐更甚的恶搞心态。与“杜甫很忙”事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7年春节期间由中央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该节目以背诵、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比赛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观众重新关注中国古典诗词。一时间,“人人争唱古诗词”成为热潮。从“杜甫很忙”的恶搞现象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现象中可以发现,新媒介传播方式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推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缺少适度的引导和发掘,中国古典诗词可能会淹没在新媒介娱乐化的氛围中,“全民娱乐”及“无底线吸引眼球的商业化娱乐”将会层出不穷,中国古典诗词将在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大氛围中日渐萎缩。而如果能够利用新媒介提供的便捷方式,寻求合理的途径,中国古典诗词将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大众传媒除了获取与传递信息之外,还作为环境守望、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功能不能背弃。”f因此,如何调解大众传媒的娱乐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弘扬之间的关系,成为眼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诗词大会》应该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其中重要的经验是该节目寻找到了新媒介传播方式与中国古典诗词传播的契合点,利用电视集声、图于一体的叙事功能实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有声朗诵与图像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用字的讲究、韵律化的美感与所蕴含的美好意象


通过九宫格猜诗题、飞花令、沙画猜诗等形式得到展现。同时,该节目利用数字电视网络化的特征,将电视直播与手机微信功能结合,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热潮。努力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与新媒介语境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同时努力激发受众对中国古典诗词吟诵、赏析、创作的兴趣。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也存在需要继续改进之处,比如在纯粹而略显单薄的背诵、理解比赛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参赛者们原创的诗歌,以此提升节目的品质,并刺激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此外,在比赛的过程中,诗歌背诵还可以以一种吟诵的方式进行,诗歌在古代本就是以吟唱的方式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吟诵方式渐渐消失。如果在比赛过程中不仅仅把读诗作为有声的结果呈现,而是当成一种带有情感的吟诵,将会带给大众更愉悦的审美体验。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新媒介语境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可以相互利用,实现新兴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古老的文化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媒介提供的图像化功能与中国古典诗词诗情画意的特质之间存在着统一的可能。虽然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且故事性匮乏,在影视化改编热潮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意象和意境,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而这些画面如果借助新媒介所具备的低成本的色彩、构图等技术,将大众难以理解的文字适当进行图像转化,在降低阅读难度的同时又不损害对诗歌的理解,以此实现中国古典诗词图文并茂的传播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因严格押韵而具有的韵律感和音乐感,与新媒介本身具备的有声化功能相吻合。在新媒介语境下,一部分传统的纸质图书借助新媒介的声音功能实现了有声“出版”。在新媒介技术支持下,有声图书APP层出不穷,喜马拉雅FM、听小说、懒人听书等帮助文学作品实现了从文字到声音的转换。但是目前获得有声出版青睐的大都是故事情节性强的小说类作品,尤其是网络小说。目前中国古典诗歌还未能充分地利用有声化的“出版”环境,因此,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推广蕴含着较大的潜力。在新媒介语境中,中国古典诗词如果试图寻找新的生机与活力,应当注重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新媒介语境“合作”的联结点,才能够使中国古典诗词在新媒介语境中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从而获得传承与推广的新机遇。



新媒介的发展,使全球形成一个信息高速流动的地球村,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新媒介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元的推广形式和途径。而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态,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复杂典故的运用和深藏不露的韵味往往令普通大众难以接受,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新媒介语境中,利用新媒介技术拓展中国传统诗词的传播途径,是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获得推广的重要方式。“20 世纪末传播领域意义深远的变化使互联网功能发生了由共享计算能力为主向共享媒体信息为主的转折,其标志是20 世纪90 年代初超文本系统万维网(WWW)闪亮登场。它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g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大众的目光,比如举办中国古典诗词朗诵、对诗词中的故事情节举办小型话剧表演比赛以及古装国学经典文化节,在比赛以及游戏中学习传统经典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浓厚的底蕴,激发大众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利用新媒介及大众听觉化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将朗朗上口的中国古典诗歌转化成各种音频资料,利用电视、广播等方式填补大众碎片化的时间;利用热播的古装类电视剧,在其中适当穿插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尽量回避与古典剧情不相适应的现代流行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利用新媒介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开发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竞赛的网游,使大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8fbf113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