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

2022-11-10 18: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欢迎阅读!
百首,七律,唐诗,何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为《唐诗三百首》七律之冠

作者:杨丽娟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1

【摘 要】经过历代诸多诗家、学者们对《唐诗三百首》中毎一首诗的逐一研读、分析、品评,几乎一致认为,中唐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与同时代诗人李白的诗《登京陵凤凰台》,是《唐诗三百首》中最好的两首。但这两首诗究竟哪一首堪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则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褒贬参半,莫衷一是,二诗至今未决高下。因此,我针对崔诗与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分析,来谈谈哪一首真正堪为《唐诗三百首》之冠。

【关键词】律诗;修辞;诗歌意境

诗,无论古体诗(唐朝以前格律不严的诗)、近体诗(形成于唐初,完备于中唐,格律较严的诗)、现代诗(形成于·运动至七十年代末的白话诗)、还是当代诗(朦胧诗),同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凡是一篇(首)千古传诵的文学作品,都是高度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历代作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唐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与同时代诗人李白的诗《登京陵凤凰台》是《唐诗三百首》中最好的两首但究竟哪一首真正堪称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呢?为使对比分析方便,使读者一目了然起见,我先将二诗引录于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京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综观二诗的思想内容,均为吊古伤今的抒情诗。一个字笼罩全篇,同以感慨做结,且同用使人愁三字。但二人的愁绪显然不同,崔颢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却为奸臣当道,皇帝被蒙蔽挟持,贤者不得见而愁。由此可见,崔颢在登楼望远之际,情绪远不如李白积极。崔颢的愁,是消极的个人之愁。而李白的愁,则是积极的国家之愁,人民之愁。就这方面而言,李诗胜于崔诗。

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结构与表现形式上,是无与伦比的最典雅、最完美的诗体。为此,古人便以艺术价值最为完美的人体结构为喻,将全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联两句,一般要求总起,统领全诗;颔联与颈联四句,承接首联所开拓的意境,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铺陈写景,要求平仄谐调,对仗工稳;尾联两句,要求即景生情,画龙点睛,揭示题旨,补充或总结全篇。

崔诗和李诗在铺陈写景与对偶上,崔诗远不如李诗。崔诗的颔联不对偶,真所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不光是颔联不对偶,平仄也不很粘缀,没有完全脱离古诗的形式。后四句突然变成律诗,未免给人以非驴非马之感,似有初学写诗之嫌。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被许多人认为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佳篇呢?原因怕只是语言流畅自然,主题思想表达得比较明白,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适合大众的欣赏水平罢了。

苏东坡曰: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全诗四句的一半,余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晴川 芳草一联过渡到下文的感慨。而李白仅用一起两句就写尽了凤凰台,同时,过渡到下文的铺陈写景,在写景中,李白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古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既流露了诗人抚今追昔的吊古之情,也充分阐发了首联所开拓的意境,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尾联的感慨。

律诗中的对偶,绝不同于散文中的排比。上下句中,绝不容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崔诗由于起句不当,致使前四句中就有四处相同的词语出现,两处黄鹤,两处白云(据说,第一句中的黄鹤,原诗中为白云)。这样,语言上显得重复拖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律诗的音韵美。而李诗在这方面,真是美玉无瑕。

在修辞方面,崔诗仅有一联对偶,而李诗除用两联极其工稳的对偶外,还运用了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花草,是吴国宫庭嫔妃、美人的代名词;衣冠,是晋国贵族人物的代名词;太阳,历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比喻奸邪之臣;日月,比喻贤能之臣。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具体是指高力士、杨国忠之流蒙蔽唐明皇。长安,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国都,这里借代国家。由此可见,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之愁,是屈原。范仲淹式的忧国、忧民之愁。上述修辞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崔颢却因日暮,望不到乡关而愁。显然,崔颢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是一人一家之愁,这与李白忧国忧民的万人千家之愁,绝对不能够相提并论。 据说,在崔颢登黄鹤楼题诗后,李白也曾登此楼游揽。有人说,当李白看到崔颢所题的诗后,便有意藏拙,不敢题诗,只沉吟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此片言只语,便认为李白的诗才和诗均不如崔颢。而余则以谓,李白随口所吟的两句是互为因果的句子,道不得的原因,并非自己写不出,写不好,而是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缘故。试想,李白与崔颢同是中唐诗坛享有盛誉的同时代诗人,如果李白题了诗胜不过崔则已,如胜过崔,而崔是行履梢劣之人,岂不伤了二人和气?李白没有题诗,并非有意藏拙,恰恰相反,正是他虚怀若谷的表现。也有人说,李诗有模仿崔诗的痕迹,据此断言,崔诗胜过李诗。关于这点,无须讳言,但余以为,只能评之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综上所述,李白的《登京陵凤凰台》一诗,作为《唐诗三百首》中七律之冠,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时代文艺出版社) [2]《律诗规范及其辨析》(天津古籍出版社) [3]《简明汉语史》(向熹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2ec260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