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2022-05-11 15:2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欢迎阅读!
端午节,习俗,传统,关于

本文格式为Word版,可任意下载学习,侵删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有好多名字。譬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好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热爱。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或许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 五月初五 屈理由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宏伟的爱国人士,一向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4

关于端午节诗歌:端午的香包 小时候,

端午的香包飘着清香,

1 6

姥姥手中的针线又在忙。 长大了,

端午的香包是她的礼葬, 姥姥已不再我身旁。 而现在,

端午的香包是一串念想, 姥姥的爱在外婆桥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期望过端午节。迷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通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心爱极了。包粽子的叶子上沾满了水,也沁入一点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弥漫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有了米,这种甜也不腻了;米中融入了枣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往往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本文格式为Word版,可任意下载学习,侵删



外婆会笑着看着我,逐渐挪动步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那时外婆还只有我一个孙辈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会有五六个外婆做的香包。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貌似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好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热爱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于是,我国的满身都是德,犹如天花乱坠。效益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照旧“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现在物是人非,我穿过了金色的童年,逐渐长大了,表弟已经七岁,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们家端午节的习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没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照旧平安的成长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时心里却特别空洞,越邻近端午,越是如此。

憧憬我爱戴的.饰物――外婆弥漫爱意的香包。 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5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吃粽子

2 6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片面。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外形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成。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只要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好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只要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步流传开来。




本文格式为Word版,可任意下载学习,侵删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大量人划船追逐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磨练。“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分外好的磨练,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才能。”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那么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那么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

3 6

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巩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利”;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美好,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闻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进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秀美,用色对比生动,多那么十多种颜色,少那么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生动,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美丽,颇有情趣。当然对比讲究的人家照旧是用五色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13c6f34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