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保障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2023-02-06 13: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保障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学科,优化,体系,课程

论社会保障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

系”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度推进。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在教育过程的人才培养中得到彰显,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立意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成为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依据教育培养环境,高校教育教学的场域可以划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就是列入课堂教学部分人才培养方案并计算学分的所有课程对应的课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二课堂,就是第一课堂以外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部分计入学分和大量不计入学分的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大课堂融通是指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互补互融,突出两大课堂结构、机制和功能的有机性、联通性和整体性,包括两大课堂的师生联动、两大课堂教育教学时空衔接、育人方式相互融合。基于“融通”育人理念的劳动教育是指将“融通”视为劳动教育的指导方法论和实施途径,通过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等融通育人平台,在两大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现劳动教育的全员覆盖、全过程、多元化、可评价。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影响着劳动教育在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体制机

制构成、学分比重分配、各类学科设置、学生评价等,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明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应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管理维度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和精准厘定,在明确的课程目标基础上合理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

思想目标: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劳动应该深度嵌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从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进行劳动价值重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就是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劳动美德,努力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坚持劳动光荣的信念,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课程,通过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计划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


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思想渗透和价值引领,以课堂教学、劳动实践、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塑造,使学生深刻认同并积极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厚植劳动报国的情怀,以充分的劳动意识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技能目标:“理实”融合的知识传播。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价值观、劳动技

能、劳动品德的载体,通过劳动课程进行劳动教育实际上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播,推动劳动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学生受众的有效抵达,而关键途径在于课堂融通。课堂融通的本质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互补互融,即两大课堂在结构、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有机性、联通性和整体性,在实施方式、育人资源、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互补性、互动性。第一课堂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重在吸收、消化学理学识,培育意识和观念。第二课堂重在知识应用、能力培育和素质提升,重在应用、实践学理知识,是以实践为主导的教育动。高校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知识的理论传授,也是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的落地,劳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培养和锻炼,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劳动思想与品格的内化。从高校劳动教育的管理维度来看,基于劳教育育人效果的考量,劳动教育课程应是两大课堂相融通的协同育人课程,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也要使其具有劳动实践和锻炼的广阔空间与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因此高校劳教育课程的定位之一应是课堂融通的协同育人课程,通过打通两大课堂在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协同与融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7f10d83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