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易同源”

2024-03-12 12:1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医易同源”》,欢迎阅读!
同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医易同源

作者:田懿

来源:《生活文摘》2017年第04

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其对《易经》评价甚高: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作为一代药王,他认为一个中医药学者或医师,如果没有认真钻研、不通晓《易经》的话,那他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药者、医者,也绝对成不了一个好医生。此处所说的太医,指的是合格而优秀得医生或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的权威论断,阐释了一个道理,就是不通《易》就无法成医,显而易见,《易经》对中医药学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的影响。

诸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和实践经验所得,认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基础一脉相承,这就是医易同源。最古老的中医学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作者是远古时期伟大的帝王和他的臣子岐伯等人,初步成书于战国时期,最终至两汉之间完善,书中大量汲取了《易经》关于哲学医学养生等方面的精华,并将二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于是,中医就不单医药方面的范畴,而成为一门具有相当高深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等,均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医中阴阳五行理论,就是直接从《易经》中产生的,而且在中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景岳在其《医易义》一书中讲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张景岳是在向世人宣告:《易经》,是医药理论之源头,是中华医尧学的根基;一个医者,假如没有钻研过《易经》,就去直接涉猎中医学,那是本末倒置,毫无根基,将很难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张景岳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类经》,便是为了中医药界探究《黄帝内经》所作的极有价值的参考书;他还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医药学著作《景岳全书》,书中内容详备,各科记载齐全,条理清晰明了,叙述准确明白,堪称是古代临床参考书的范本,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由远古伟大的帝王黄帝和他的得力臣子岐伯所合著的《黄帝内经》、神医扁鹊所著的《難经》以及一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等,这些在中国古代史上被奉为医药界圭臬的医学经典著作,均以《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學说、类比思想和卦爻数理为主旨。尤其是阴阳学说,更是成为中医药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成为中医理论的指南,在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时被广泛运用,也为中医学四气五味基本法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易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格局级大地影响了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的形成。所谓藏象,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以,这种思维方式见于《易经》中的爻象理念。《易经·系辞》: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中医学家将爻象之理运用于人体,这样一来,藏象之称便产生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易经》卦辞对中医药防治学、治疗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易经·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要求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种观点,即治未病防治思想,与履霜坚冰至是相通的。《易经·否卦》:其亡,其亡,系与苞桑。倘若一个人面临不好的形势,情形很严峻,却仍然能够自警自省,关注、重视和细心调养自己的身心,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这样做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像桑树茁壮生长,枝繁叶茂。

对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极为关注和重视。《易经·萃卦》: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如果一个人因为身体有病,不断地长吁短叹。对身体康复不但毫无助益,反而会平添无限烦恼。《易经·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世人要生活,就要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所有病来了胡思乱想只会使人抑郁,心态放好,心情开朗了,那么情绪就好了,离康复也就快了。《易经·乾卦》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假如一个人长期以来过度紧张,使自己处于超负荷的生理紧张状态,陷于其中而不加警惕的话,对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危害。

医学识一个整体论,其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各个器官功能的弱强,均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所谓生命,就是阴阳二气在人体中的循环,如果试图破坏这种循环,那么疾病就会产生了。

医易相通,最令人关注的显著特色,就是在《易经》中的卦象与人体器官相对应,如乾为首、兑为口、离为目、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人身有太极,这太极即为两肾,左为阴右为阳,夹背而对,其形恰似太极图。根据《易经》的宇宙全信息法则,不仅人体为宇宙的缩影,而且人体中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也是天地的缩影,各太极间又有阴阳二气相连。

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也得益于《易经》。人的肌体如果阴阳失衡了,那就是病态,这时中医出面进行治疗,用的方法就是调整阴阳。《易经》尚中,而中医无论是理、法还是方、药等,均与密切相关;临床选方抓药,以及在药味、药性、药理等方面都以作为标准,强调过与不及,不可偏离目的,贻误扶正祛邪之要务。如在《易经》中,既济”“未济二卦相对,蕴含着相互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在中医临床的心火与肾水未济,会产生心神不宁、腰疼头晕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须采用滋水涵木之法进行治疗,这样做就会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衡的最佳疗效。所以说,中医学的维持人体机体稳态治疗法同《易经》中的易象卦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中医中德气象医学就出自于《易经》的八卦气验,认为节气、疾病密切相关。如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不明原因患病的频率也较其它时日而言居多。由此可见,与人体这个小系统相对应,宇宙则是一个大系统,人类不可能脱离潜在的自然率周而复始的影响和作用。

针灸是中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最为鲜明的特色,而关于针灸的最早记载见于《易经》。《易经·咸卦》指,出土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就将其记载为。所谓,古字通,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能是历史上最早关于针石术的记载了。中医把易学象数引入针灸原理,建立灵龟八法,又奇经纳卦法,将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纳入洛书九宫数,按时日开穴治病。还有飞腾八,以奇经八脉的八穴,按干支时辰开穴治病。无论灵龟八法还是飞腾八法,都借用了八卦之象、九宫之数。

综上所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分割又相互渗透,运用《易经〉创立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法则进行探究,既是中华传统思辨哲学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医学及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田懿,女,西安市碑林制药厂技术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8605b228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