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从众实验

2022-12-09 16: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希从众实验》,欢迎阅读!
阿希,从众,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引言: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实验目的:

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实验背景

五十年代

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 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很显然答案是C。然而在一项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中,76%人至少一次地否定了自己的看法,而选择了A或者B。到底是什么策略施加了强暴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项实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设计者,著名的心理学Solomon Asch法证明了刚好相反的结论。之前Muzafer Sherif的实验(参见他著名的Robbers Cave实验)发现了当人们面对判断模棱两可的测验时,他们用别人的判断作为参考标准。

这非常合情合理。如果我对于某事不确定,我会去询问别人。但这只是发生在我不确定的情况下。而在我确信无疑的时候情况就颇为不同了,例如当我清楚答案是什么的时候。那时别人的判断就没有影响了——或者至少Asch是这么想的。 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带来了一些男大学生,每次带一个人进入一个房间,和其他8个假冒的被试一起(Asch, 1951)。然后,他们看了和上面的两幅图类似的图形,并作比较。被试被要求说出ABC中哪一条线和那条参考线一样长。这个过程重复了12次,期间被试观察了以上图片的改进版。






被试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他坐在桌子边的八个人是在玩一个游戏。他们都是同伙,之前被实验者嘱咐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一半的实验中他们给出偏短的线段作为答案,而在另一半实验中他们则给出偏长的线段作为答案。

真正的被试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是在五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的实验者的同伙之后第六个回答问题的。

令人惊讶的发现

实验结果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出乎Asch的意料:

在超过一半的试验中,50%的人和假被试一样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在所有12次试验中只有25%的被试拒绝受到主流的、明显错误的判断的影响。 5%的人总是附和主流的错误观点(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不是么?!)。 在所有的试验中平均的附和率为33%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l)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33b797aa00b52acec7ca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