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苓翻译赏析

2022-08-23 00:1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采苓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采苓翻译赏析

《采苓》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前言】

《采苓》《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其主题比较单一,意在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意,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

①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

1


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非。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③为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④苟亦无信:不要轻信。

⑤舍旃: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⑥无然:不要以为然。 ⑦胡:何,什么。 ⑧苦:苦菜,野生可食。 ⑨无与:勿用也。指不要理会。 ⑩葑:芜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翻译】

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那一套。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 【赏析】

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



2


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覆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前人评此诗,谓“各章上四句,如春水池塘,笼烟浣月,汪汪有致。下四句乃如风气浪生,龙惊鸟澜,莫可控御”(戴君恩《读诗臆评》,又谓“通篇以叠词重句缠绵动听,而姿态亦复摇曳”(姚际恒《诗经通论》确实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覆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50a670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