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3-01-19 21:23: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的思考》,欢迎阅读!
非物质文化,课堂教学,遗产,引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杨维佳

来源:《艺海》2011年第05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部活着的史册,记录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高校拥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生态环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引领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部活着的史册,记录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在民间艺人的带领下,我们跳起娱乐健身的乐作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烟盒舞,石屏的花腰、《哈尼四季生产调》,复杂的舞步,高难的技巧,起落跳转不停伴随其中。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歌舞让我激动并震撼,感叹着先民们无比智慧的创造力。在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声中,校园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载体优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和保护的实践阵地。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艺术、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赖以存在、延续的主要特点,正是其存在、延续的致命的弱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迁,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全民信息化水平提高,而负载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掌握民间艺术、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增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惊人的速度损毁、流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 二、高校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可能性

高校有着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引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历史、文化知识,无论从图腾标识到语言文字,服饰文化到制作工艺,亦或传统的祭祀、劳作、民间歌舞,都富含大量的科学知识,是有审美价值的艺术精品,这些由历史形成的文化知识,也都是教育的重要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来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是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需要受教者通过跟随实践练习,才能对其进行认知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引入,使新生一代经过教育能经济而高效地获取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发展。

从高校教育实际看,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从高校产生、发展的职能看,学校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自然科学;一类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科学。从现代大学的宗旨看:一是研究高深学问,二是培养高级人才,三是从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与现代大学的教育宗旨、使命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是现代大学教育宗旨:从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即以人为载体,对人进行塑造,对人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行塑造。从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提高大学自身发展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独特技艺、技能可以传授,传承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学生、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价值的过程。将这个过程引入到校园环境中实施,即是通过教学实施者在课程教学里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教育,或是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在校园环境内进行采风学习的相关体验实践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讲授,体现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此外,对于拥有艺术教育的综合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如同给干瘪的身躯注入鲜活的血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律动,原生态文化积淀势必拓宽艺术教育的知识领域,帮助我们更深入细致地挖掘、整理民族文化教育素材,从更多方面激发艺术的创作灵感,引发对艺术加工的思维联想,通过教育手段使其得以传承研习。

三、高校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前景眺望

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基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首先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对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确实的认识。其次,要从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理念出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为龙头,以课程为基础、学科专业为保障、创作展演及理论研究为支撑,从实践的表现上升到理论的研究,实现质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一方面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特点和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2002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首次呼吁当代教育要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职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e65942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