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

2022-04-09 07: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欢迎阅读!
边塞诗,唐朝,地域,西北,特色

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对唐朝西北边塞诗的解读,分析了西北边塞诗的边城意象,并结合地理、历史条件,浅析诗中所展现的地貌、环境、气候气象等地域特色。以及以诗人的情感为基点,反应西北边塞的复杂思想情感这一特殊地域特色。并结合当今社会事实,略谈西北边塞诗与西北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北 边塞诗 地域 情感 一、边塞意象

在古代文学中,“边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从整体横向来说,“边塞”文学作以诗词为主要载体,那么在诗歌达到顶峰的唐朝,亦是如此。唐朝分为十道,而以西北为陇右道,辖地极广,这是大量西北诗歌的原因之一。其次,西北大量诗歌与不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关,唐朝强大的边防和高度的自信得时代风貌,使唐朝的边塞诗人钟情于边塞,也是大量推动边塞诗发展的力量之一,其中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建树极高。据统计,在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2000首,而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西北地区一直都是边防战略的要塞。而特别是唐代,河西、陇右、可以说几乎是边防线。同时,凉州、临洮、阳关、玉门关、贺兰山等都是西北的边城,也是一些边塞诗词的显现点。特别是出现较多的陇山、玉门等。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李颀《古从军行》中也这样写到“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玉门这个地方为众多边塞诗人所青睐,以及玉门作为边城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诗歌的地域特色上边城意象极其重要。从林庚的《唐诗综论》中提到,在西北方向,凉州,即河西(今甘肃境内)是从居延打开通路进入冰河流域和青海草原的一道重要防线,就西北而言,这也是西北边塞诗产生的主要地带。而在大量的描绘西北在众地区边塞诗中,我们可以发现,“陇上”“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阴山”等山脉意象都出现在许多边塞诗中。例如李白《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昌龄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都体现了西北的高山地貌。“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里的黄沙意象,显示出了西北大漠黄沙飞舞之景,孤月意象,显示了西北夜晚空旷渺远之景。其次,还有西北地区的气象气候,“北风”“冻云”等,西北的风是凉的,连云都是冰冻了的,可见西北的寒冷与孤寂之感。除了地貌与气候,西北乐器也是展现西北风貌的另一道风景线。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羌笛何须怨杨柳”“琵琶”“胡琴”“羌笛”都是西北特有的乐器,边塞诗人也正是用其特有的乐器突出西北地域给人的独特之处。也这是这些特殊意象的存在,使读者对边塞的地域风情有种神秘的渺远之感,也对边塞诗情有独钟。 二、诗情再显地域特色

除了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西北边塞诗歌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诗人的情感角度加以探索。正所谓“诗言志”,那么同理“志”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诗歌的特色。一般边塞诗,主要内容要么描绘边塞战争和边塞有关的军旅生活,要么描绘边塞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是描绘边塞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这些诗歌往往带有诗人的许多主观情感,主观意志。以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下,边塞诗就呈现了加入情感了的地域特色。初唐的时候骆宾王数度从军,到过陇西一带,是陇西的山山水水给了他情感。而盛唐诗人,实则是无论是否到过边塞,无论属于哪个流派都写过边塞诗,而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大多以展现民族自豪感的居多。例如李白的《关山月》中“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明显带有轻视少数民族的口吻。王维的《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可见西北驿站传递军书场面的紧张和艰苦,已经有敌军“围酒泉”了还有“飞雪”“无烟”严峻的地理环境。从此一点我们也可以想象在边塞作战


的艰苦,不仅仅有战争本身之苦,还更有西北恶劣的地理气候。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深刻的描绘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展现了大漠里纵横覆盖冰雪的画面,“百丈冰”可见冰雪之厚。风吹着冻硬的红旗也不翻卷了,可见那时温度有多低。这首诗逼真的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也表达了归客冒雪归家的喜悦之情。在众多的西北边塞诗中,诗人都是抓住了西北的地域风貌,都代表着这一特定地域的风情。表达边塞之苦、思念家乡的情感,那西北的高原山地、沙漠戈壁、沼泽冰川、干旱严寒正是最为真实的写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经典也只有在西北这样的环境下跃然纸上。正是因为大漠的孤寂、寒风中的无奈、高山上的惆怅之感,西北边塞诗的特点才更加明显。被感情化了的西北地域风情也更添了一道色彩。 三、从古西北边塞诗到今西北文化发展

从众多的古代边塞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西北边塞诗人的情也体味到了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从西北的地域特色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西北的异域风光美得背后,更有诗人所展现的西北之苦。繁盛的唐朝如此,在当今和谐的社会亦是如此。从前几年国家提倡的“西部大开发”到之后的“西部支教”等等政策,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西北自然环境的相对恶劣,其实还是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弱势地域。西北在过去了几百年之后,依然牵动着所有国人的心。而如果,我们善于发现西北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从文学还是艺术的角度,发掘西北特有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不失恰好适应了当今非常火热的文化产业。不仅仅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地区,重视西北地区,更为西北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1 林庚.《唐诗综论》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29241.

2 余恕诚.《唐诗风貌》 [M].合肥 :安徽出版社 ,2003 :214220.

3 周晓琳 刘玉平 .《空间与审美》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201214

4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析》 [Z] .济南 :明天出版社, 1987: 48235

5李智君. 《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J]. 宁夏社会科学,

2004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2581205901020207409ce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