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39年佛经翻译研究述评(1980-2018)

2023-02-01 04:2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内近39年佛经翻译研究述评(1980-2018)》,欢迎阅读!
述评,佛经,翻译,国内,研究

国内近39年佛经翻译研究述评(1980-2018

要:文章以中国知网19802018年外语类期刊中关于佛经翻译研究的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统计和分析,梳理出新时期佛经翻译研究关注的五类焦点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旨在为新时期佛经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佛经翻译研究;译论;译家;影响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的规模、贡献和译论成就等方面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佛经汉译、梳理传统译论,对继承中国“自有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1] 的优秀译论、促进中国传统译论现代化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统计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对近39年(19802018)发表的关于佛经翻译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收集有关文章共88篇,涉及外语类期刊共24种,如表所示:

由表可见,除了1981年、1983-1990年、1992-1994年、1996-1998年、2000年和2003年之外,每年都有关于佛经翻译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过去39年中,佛经翻译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佛经翻译研究出现了热潮。2017年为10篇,居数量之最。

二、佛经翻译研究的焦点问题

笔者收集的88篇文章涉及面较广,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佛经翻译中的译论、译家、译著、译场和影响等几大类型,具体如下: (一)译论

译经理论虽然大多是零星的、片段的议论,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合而观之,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关于翻译理论的36篇文章,占40.9091%,是论文数量最多的类别。1)翻译原则:有关翻译原则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上,译学研究者对其或总结,或考证,或阐释。曹明伦认为“五失本”原则是道安总结出的佛经翻译的指导性原则,它为译文语序颠倒在语法上找到了理由,为译文句子的分合在文体上提供了依据。(2)翻译策略:张春柏、吴波指出佛经与圣经翻译传统具有相似性,即中西方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世界的中心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3)翻译方法:有关译经方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质之争”上。张春柏、陈舒通过对“文质之争”成因的分析,认为理论上知识分子诉求居于优势地位,但在实践中民众主题文化却占上风。此外,有少量论文探讨了经文文体特征、佛经译论体系、翻译的目的性、翻译伦理和佛经翻译高潮与科技翻译高潮的异同点。 (二)译家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大量佛教经典,总结出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翻译理论,要首先归功于佛经翻译家。关于译家的论文共12篇,占13.6364%。马祖毅详细介绍了佛经翻译家玄奘、鸠摩罗什、释道安和彦琮。在四大譯师中,最突出的是罗什与玄奘二人,而玄奘尤为杰出。 (三)译著

译著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佛经译著文本的探讨,强调译著文本的理论价值及其所蕴含的理论意义的挖掘。关于译家的论文共9篇,占10.2273%。杨全红探讨了《法句经序》的研究价值。唐昉考证了《金刚经》罗什译本流传的原因。 (四)译场

译学研究者在佛经翻译的集体组织形式问题上的探讨较为深入和具体,并对当今的翻译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提供了可资借鉴与参考的路径。关于译家的论文共5篇,占

5.6818%。孙海琳、杨自俭深入研究了赞宁的《宋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考证了译场的11种职司的记述来源。 (五)影响

众所周知,佛经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源头,并对后来的译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于译家的论文共16篇,占18.1818%。陈福康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对我国近代的科技翻译高潮和当前的翻译文化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上述五类焦点问题外,近39年佛经翻译研究的文章还涉及了研究综述、翻译批评和书刊评介等方面。该部分论文共10篇,占11.3636% 三、佛经翻译研究:不足与展望

从近39年来国内佛经翻译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对翻译的哲学和跨学科等领域研究仍显欠缺和不足。第一,哲学研究较欠缺。哲学是一切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础。第二,跨学科研究不足。为满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需求,译学研究者就要深入地进行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例如从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佛经翻译,丰富我国现代译学理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译学研究者应加强问题意识,重视和加强上述领域的研究。纵观近39年来的佛经翻译研究,在译家、佛经译著、译场的组织、赞助人系统和译者待遇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所实施的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译学研究者将直面历史、关注现实,不断加强我国传统译论研究,在佛经翻译研究领域大有作为,努力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所赋予翻译的新的历史使命,对中国文学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做出更具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成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6abb38a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