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用素书成就刘邦帝王业散文

2023-01-16 05:2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良用素书成就刘邦帝王业散文》,欢迎阅读!
张良,素书,刘邦,帝王,散文

张良用素书成就刘邦帝王业散文

日前,温总在记者会上,引用了一段话:“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这段话出自《素书》。

《素书》这本书,据传是汉代黄石公所著。之所以说“据传”,是因为这本书出世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盗墓贼将汉留侯张良的坟墓打开,在盗取墓葬财物时,发现张良头底下枕着一本书,没有作者名字,因为同时和这本书一起埋葬的还有一块黄石,因此后人把作者名恍定为黄石公,于是传著于世。

据旧史传闻,张良得到这本书也很传奇。

相传,黄石公当时在下邳一座叫做圯桥的地方见到张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可传之人,见到张良第一印象是不错的,为了进一步考察,黄石公故意将自己的一只鞋扔到了桥下,对张良说:“小子,把鞋给我取回来。”张良感到很意外很不解,但还是强忍着不快跳下桥把鞋捡了回来。老人叫张良给他穿上,张良更加意外,也还是跪下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走了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着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张良觉得老者很怪,但是在第五天一大早还是到了约会的桥上,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与老人约会姗姗来迟,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过五天还在这里约会,你可要早点来啊。”到了那天,张良在天麻麻亮公鸡打鸣时就去了,可还是晚了,老人又叫张良过五天再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到了桥上,过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见到张良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说着给了张良一本书,道:“可以成就帝王业。”又说:“十三年后你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来见我。”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赶紧打开书读了起来,发现是一本奇书,内容精深奥妙,用了很长时间张良觉得读懂了,就开始去云游各地,游说各路诸侯、达官贵人们,可是大都不识货,到了刘邦那里,刘邦觉得张良是个人才,由此,张良帮助刘邦解脱了鸿门宴的危难,说服刘邦销毁了六国印,打破了诸侯割据,打败了西楚霸王,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十三年后,张良到谷城山,却没找到老人家,于是他在山上取了一块黄石拿回家供奉起来,待张良死后,他的家人把这块黄石和那本书作为随葬品一起埋葬了。因此后人就把作者呼为黄石公。

为什么张良没有传给别人呢?书上还有一条类似咒语的话:“不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的人而不传者,也必定受其殃祸。”张良因此认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才,故而告之家人死后把书随葬。过了五百年的西晋,因为有人盗墓这本书才又在民间流传,因为这本书仅仅是简略的语句,没有大智慧的人根本无法了解使用,可以说都是“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因此不能理解。


黄石公一定是秦朝时期一位世外高人、一位隐士。

温总提到的那句话,取于“正道章第二”。《素书》共分六篇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六篇名称分别是: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

温总提到的这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说的是一个人不论什么地位、职务、岗位,都要忠于职守,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认定你的决定是正确的话,就一定要坚持,百折不挠,誓不回头。

人们都必须要问自己,不论自己的能力大小如何,做到守职而不废了么?如果轻视或者不热爱这份工作,很可能永远不能做到专心以致极致。将小事做到极致是很多人会忽视的。如果一心只是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肯定会了无踪迹;如果甘于淡泊,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积累起来回报会不期而至。抱定这个信念永不放弃,这就叫做“处义而不回”。

有人问我:《素书》真的那么精奥,那么有用,能成就帝王业么?那么,我们就看看张良是如何运用《素书》的要义,协助刘邦成就帝王业的。

《素书》里说:“阴计外泄者败”。当韩信攻打下齐国以后,他仗着自己执掌兵权,功劳盖世,帮助刘邦收复了很多地方,就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看到韩信的书信大为恼火,当着信使的面就要发作。张良看到后,知道刘邦的心情,但是他立即阻止了刘邦发作,张良知道,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江山要靠韩信去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啊。但是这种意思有点“阴”,因此不能说破,他就用大局意识暗示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因为如果不答应,韩信会拥兵自重,说不定会改写了历史的'。刘邦封了韩信齐王,韩信才尽心尽力打败了项羽,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到了西汉江山初定后,许多人对于刘邦没有及时封赏心存怨恨,有些人甚至密谋造反。张良力劝刘邦首先封赏了雍齿为什方侯。这个人历来和刘邦不和,成见很深,刘邦听了张良解释“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道理,欣然答应了。众人见到连雍齿都封了侯,自己就不在话下了,因此防止了一场内乱。

《素书》里有一句话:“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刘邦一筹莫展,这时有个叫郦食其的谋士建议:刘邦分封已经被秦朝灭掉的后代,争取这些人的支持拥戴,和项羽抗衡。刘邦病急乱投医没多想就答应了。张良认为分封这些后代后患无穷,一旦打下了天下,早晚会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违背了历史潮流,于是他运用了这句话说出了这种建议是对于大事不仁的,必然造成以后的“大险”。智无远见,必有危亡之事发生。后来汉朝各王作乱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这是张良在刘邦准备废太子立如意时,运用《素书》这句话说服刘邦的。刘邦看到太子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聪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651e38d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