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介绍

2023-02-20 23:0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介绍》,欢迎阅读!
桃花源,介绍

常德桃花源介绍:位于常德桃源县境内,距常德市23公里。整个旅游景区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长藤缠绕,花草芬芳,石阶曲径,亭台碑坊,特别是每年三月,桃花盛开,粉浪翻江,落英缤纷,宛若仙境。桃花源旅游区,分桃花山、桃仙岭、桃源山、秦人村四大部分。东晋未年,失意于官场的彭泽县令陶渊明,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于山水文学之间,写下了《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文字,使桃花源成为“把千古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桃花源之建筑,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末年,曾几次毁于大火,清光绪年间逐步修复。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和开发,游览面积由04公里扩大到812平方公里,景点由20个增加到70多个,并修建了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使桃花源成为符合现代旅游需要的新型旅游区。桃花源北去80余公里,为常德市石门夹山旅游区,内有夹山寺、闯王陵等著名景点。 1、桃花源牌坊

仿古建筑,高1618米,宽268米,中空净跨12米,为目前我国横道跨线最长的第一大牌坊。1992年由桃源县政府和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集资兴建。桃花源牌坊相传为人间和仙境的接界处,在这里可遥闻仙境内的鸡犬之声。牌坊外为人间,跨进牌坊即到了桃花源仙境。 2、桃花山牌坊

牌坊为门楼式,始建于1943年,后倾塌,1973年按原貌恢复。牌坊上方匾额题“桃花源”三字,字为魏碑体,十分遒劲有力。两边有石刻“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牌坊两侧各翼居古亭一组,每组4座,共8座,占地1500平方米,分别以民间传说的八仙命名,称八仙亭。8亭造型迥异,极富特色,与牌坊一起,互相映称,共为桃花源著名建筑。 4、秦人村

包括秦人古道、秦人古洞、秦人居、秦人作坊和竹廊等。秦人古道位于酉山之麓,传为避乱秦人送武陵渔人走出世外桃源的秘境,婉蜒近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堡、古点将台、古洞组成,为江南罕见之仿先秦建筑。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洞长67米,洞口镌“秦人古洞”四个大字,奇石怪松,古色苍然,相传为渔郎进村的通道。入洞曲径通幽,恍入陶记意境。出洞即到秦人村竹廊。竹廊长1068米,廊腰亭阁,透迄婉蜒,内挂历代名诗佳画,两旁栽各类名竹,是一条艺术廊,被游人称为“天下一绝”。

5、方竹亭 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湖广按察江东之参政陈性学修建。亭为八方形,三门四窗,高6米,墙厚1米,砖石结构。亭身洁白,顶盖绿色琉璃瓦,内顶为半球形,亭内立有古今石刻6方。亭外四周,长有丛丛方竹。方竹,眼望为圆形,手摸有棱有角,如刀削成,为桃花源仅有珍品,方竹亭因此而建。方竹亭附近的碑廊,廊内立有历代吟咏桃茶源的诗碑17方,其中唐代诗人杜牧、李群玉、胡曾吟桃花源的诗碑3方,书法秀逸,尚可摩读。


6、刘禹锡草堂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授监察御史,贞元年间,因参与王叔文集团,主张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刘在任朗州司马10年间,常寓住桃仙岭吟诗作赋。为此,建草屋5间,竹树掩映,室内刻有千古传诵的《陋室铭》。草堂附近,有咏归亭,为刘禹锡吟咏之处。亭居半岛之间,三面环水,桃红柳绿,风景如画。 7、佳致碑

全称“桃源佳致”碑,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游桃花源所题。碑高24米,026米,原碑历久剥蚀,现碑文“桃源佳致”为明万历三年1575湖广巡抚赵重书,字体隶书,古雅苍劲。石碑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知县余良栋刻石重立。1992年建有碑亭。亭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四周绿树成荫,阡陌纵横,意趣盎然,至此可统观桃源山全景和领略“桃源佳致”四字的意境。 8、桃花观

踞桃花山主峰天尊崖上。始建于唐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湖广巡抚廊显忠重建,名大士阁,1914年改名桃花观至今。观两旁题有“秦时明月,洞口桃花”对联,观内有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绣像。桃花观两厢,有蹑风亭、探月亭相向而立。蹑风亭名源于陶渊明诗“愿言蹑轻风”之句,1914年桃源知县杨瑞铛建。亭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室顶耀金,琉璃呈碧,鸱吻啄空,雕梁飞丹。厅内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观序》碑,介绍了桃花观几度兴废的历史,内外壁间嵌有历代名人诗文碑刻。玩月亭位于桃花观右侧,为具有民族风格的四方形两层建筑,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是1964年仿建的,其名源于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 9、摩顶松

摩顶松原在桃川宫前,相传是秦人手植,为瞿童白日飞升处。现松为明代所植,30余米,顶平如盖,荫覆数十平方丈。摩顶松鳞甲粗厚,宛若巨虬,髯景婆娑,如青云笼络。树脂喷芳,清心爽神,远望如鹤立鸡群,傲然独立,杰出挺拔,历代游人留下许多赞美诗文。 10、高举阁

始建于唐代,阁名据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而得。后不知毁于何时。清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知县余良栋全面修建桃花源,重建此三层古阁。由于此处地最高,登时险绝,所谓“山坳石蹬颇曲折,数十百级缘若鼠”即指此处。现阁为1988年国家拨款重建,完工于1990年,规模远胜于前,登阁四顾,绿围翠绕,沉水如带,桃源胜景,尽收眼底。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清草,远举连霞赤”之诗句赞美这里所观的景色。 11、水府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c4642f7375a417866f8ff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