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蝇王》的有感

2022-07-29 05:3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蝇王》的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王》的

读《蝇王》的有感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发表了自己代表作《蝇王》。站在人类进步立场的戈尔丁面对被恶势力大幅度扭曲的社会,表达了自己在那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人类精神状态不断恶化,野蛮代替文明的悲观论点。

(一)作者的人生经历

《蝇王》是立足于现实的,对西方文明与人性进行深刻讽喻,探索文明的衰落及其原因的一部小说,表现了戈尔丁对西方文明的赤裸裸的绝望情绪。我们探索一下戈尔丁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在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知道:文明的堕落及其原因——人性恶。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新老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发生在基督教“兄弟”国家之间的战争使得870万人惨遭屠戮,使英国丧失了整整一代的青年。戈尔丁是一战前出生的作家。这场席卷了欧洲,对人类疯狂蹂躏的世界大战以及随之带来的阴影不会不给戈尔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参加英国皇家海军。在5年的战争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俾斯麦”号军舰的沉没、指挥一艘炮艇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而战争中的集中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新式杀人武器和方法的使用、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战后的冷战威胁和社会病的蔓延,等等,继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未愈的精神创伤之后,又给戈尔丁造成了新的精神危机。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陷入深深的幻灭之中。

他思索着并试图寻找造成西方文明堕落的根源,但他没有试图从政治或经济上寻找,反,他开始在人的非理性,人性中恶的方面去寻找。他得出的可怕结论是:人类永远不能建成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文明本身就缺乏强大的动力,也因为人的天性就是邪恶的。他写道:“我们这一代所发现的关于人的基本论点是:人心存在邪恶,而这不能仅仅从社会压力方面进行解释。他又说:“任何一位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如果认识不到人象蜜蜂那样产生罪恶这个事实,那么他要么是瞎子,要么是脑子出来问题。

(二)人性恶

在《蝇王》中,戈尔丁没有描述爱情风波,两性对立和家庭的纠纷,也没有展示人同自然的矛盾和人们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而发生的冲突。在自然从来没有给他们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他们之间也从来没有因争夺而打斗。显然设置这样的人物,安排这样的情节的戈尔丁无意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找人类罪恶的根源。从这一点上说,荒岛上的孩子们都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人。戈尔丁就是要从“人”身上挖掘出造成人类的罪恶的东西。

在《蝇王》中,杰克等一伙人“需要肉”,坚持打猎活动恶化打到野猪后的狂欢乱舞,都是他们兽性本能的毫不掩饰的宣泄,面对猪肉,拉尔夫和猪子都想吃,甚至象乞丐一样地向杰克索取,也不是出于维持生命的需要。作为一种内驱力,兽性总是使人不自觉地服从它的需要。恶的象征——蝇王对西蒙说:“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这恶的一部分指的就是存在与人体内的兽性。西蒙想竭力表达人类的基本病症,对孩子们说:“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这句话富有哲理的话即向世人指出外在的野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人体内的兽性,又是戈尔丁“恶出于人”的思想的最好的注释。

(三)文明的易堕性

在第三次的世界大战背景下,一群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刚刚坠落在荒岛上。开始,他们还能够遵循在家庭和学校接受的教育在无拘无束的状况下开始模仿“议会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召开民主会议,选举首领,通过决议,规定制度,组织自救,使整个孤岛秩序井然,一派欣欣向荣和充满希望的画面。但是,他们建立的文明秩序并没有维持多久,他们很快走出了由理性和民主编织成的脆弱的网。以杰克为首的猎人们制造分裂,破坏集体,放纵兽性,


杂碎的拉象征权力和民主的海螺,杀死了善于思考、胸怀理想的猪子,甚至在混乱中杀害了试图告诉他们事实真相、拯救他们的西蒙。在杰克的率领下,他们建立的社会,走向混乱,走向野蛮,最后自相残杀,将一座富饶的海岛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小说的结尾,拯救者终于来了——一艘一个军舰——更大规划的杀人武器,它的作用和野蛮人手中的长矛、孩子们手中的猎野猪的棍棒没有什么差别。已经在荒岛上经历过“战争”的孩子们,被“拯救”了,还是回到了成人世界中更残忍、恐怖的战争中去。

戈尔丁在《蝇王》中赋予文明的是更为深刻的绝望和悲观主义情绪。他认为,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文明,一开始就受到人堕落的本性的影响。用这种带有劣根性的文明制约人类最终是靠不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们在岛上建立的社会而又最终崩溃的历史几乎可以当作一卷悲观的人类历史来读。戈尔丁对脆弱的西方民主制度的深刻忧虑使他产生了对整个世界向何处去的强烈危机感。

(四)文明的没落

在文明与原始、文明与野蛮的关系上,在戈尔丁看来,文明以及其丰富的内容,如民主、理智、博爱等往往是非常有用的“枷锁”,是帮助人类改善自身,免于堕落的工具。人类一旦离开了文明的限制,人性就会向恶的方向发展,文明就会走向野蛮。于是,他做了一个试验,把一群彬彬有礼的英国男孩放到一个小岛上。而这群小男孩很快就脱下了文明的外衣,变成了野蛮人,蜕化到原始状态。

在《蝇王》中有这样的描写,除了拉尔夫,猪子,萨姆和埃里不涂花脸,坚持着文明人的生活原则外,其余的孩子涂上了各种颜色,手持木制长矛,与未开化的社会的武士一般无二。这些孩子精神堕落的过程,也就是由文明人蜕变为野蛮人的过程,也就是文明的没落——野蛮取代文明,人类社会的退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3fc85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