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和借喻

2022-10-14 22:0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代和借喻》,欢迎阅读!
借喻,借代

借代和借喻

“风尘”是借喻还是借代?

在南通、扬州和泰州的第三个DD高级三卷,2022江苏中部的三个城市,检查了Du Fu的诗《野生希望》。问题(1)被问到“海中的尘土彼此分离”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这个命题给出的答案是一个隐喻,指的是战争的混乱。作者同意这个答案,即“风尘”指的是战争。然而,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称这是一个转喻,“风与尘”指的是战争。基本观点很清楚,“风与尘”和“战争混乱”是相关的,因为战争有“风”和“尘”。在这里,“风尘”取代了战争的混乱。两人争论不休,似乎没有定论。因此,有必要阐明转喻和转喻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杜甫这首七律的大意。全诗为: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大意为: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眺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第一副对联描述了从高处和低处看到的风景。《秦联》是抒情的,从野性的希望到兄弟的漂泊,再到周游世界的自我漂泊。脖子对联继续表达着病入膏肓的感觉。最后一副对联效果最好,指出了主题“野性的希望”,并总结了中间两副带有人员抑郁的对联。其次,了解转喻和转喻的本质特征。转喻和转喻是隐性本体,只有宾语(隐喻或借用)的修辞格出现,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区分。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

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看看它能否转化为明喻。可以转化为明喻的是转喻,不能转化为明喻的绝对不是转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个词可以是转喻的,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转喻。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我讨厌那些吞噬我们血肉的毒蛇和野兽。(隐喻)[A2]最可恶的蛇和野兽已经榨干了我们的鲜血和汗水。(对不起)[B1]那只大白熊咧嘴朝我走来。大白熊答应给我价格。(借用)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具体。“大白熊朝我咧嘴一笑”,其中宾语“大白熊”与下列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它在宾语为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但在主语为主语的句子中不一定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格”,其中宾语“大白熊”与下列词语不协调,表明在宾语为主语的句子中它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改变本体DD,即“大白熊”,DD和下面的词才能融为一体。因此,前者是隐喻,后者是转喻。

根据上述来看“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所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首先,从相似性和相关性的角度来看,“风尘”与“战乱”之间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相似之处在于“混乱的场景”,而相关之处在于战争期间有风吹拂,有灰尘飞扬。似乎很难确定“风尘”是转喻还是转喻。第二,从是否可以简化为一个比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战争就像风中的尘土一样,把兄弟们彼此孤立起来”。

第三,从用客体单独表达能否通顺来鉴别,“海内风尘使弟兄彼此隔绝”,也通顺。 简而言之,转喻不是直接说要说的东西,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来替换它,或者用事物的一部分替换整体。转喻能使语言简洁、生动、生动,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66d283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