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教学设计)

2022-08-17 05:0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五课《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太史公,离骚,小议,笔法,教学设计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上海市市北中学 杜亚群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 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

说明: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文“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来读《李将军列传》,来议太史公笔法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可以说,“感”“议”结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肯定和赞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太史公笔法之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 2、难点: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价值。

说明: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内涵。虽然文章“叙”“引”“感“、”议“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

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熟悉背景 1、教师课前布置:

引入课题 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

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

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

2、学生两分钟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

学生活动预设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文,与班中同学共享。

2、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

速读文本 把握线索





说文解字 激发兴趣



跳读文本 梳理“奇”



1、课文副标题为“太史公笔法小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议”落在何处? 2、在文言文中,“奇”这个字有几义?

1、学生速度课文,寻找关键词。

文章的“议”落在“奇气”上,也即太史公笔法的特点上。

2、学生联系所学,回答。教师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含义有别。 明确:

1)qí“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 2)jī“奇”意为余数,零头;与偶相对;命运不济、坎坷不平。

本文取的是“不平常”之意。“命运坎坷不平”这一含义虽未明说,但作者“小议”的根本落在李将军、太史公的悲剧命运。(这点可在“良史之辨”环节再讨论)

设计意图

1、熟悉背景可扫除阅读障碍,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作品。学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却蕴涵无穷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而这种笔法的深刻内涵缘自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因此,教记·李将军列传》,建立对文本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报任安书》等作品的时代背景,走近司马迁。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本文以 “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能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文章小议太史公的笔法,共涉及哪些奇笔? 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文章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 锻炼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

1








2、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关键词:“叙”“引”“感”“议”]

2、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2、在作者的理解中,倾注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联系写作时间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难看出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

1、学生思考、交流。

提示:从具体的写作中提炼概括。 1“叙”“引”交互: “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 “引”:精心筛选,以一当十。 2“感”“议”结合: “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 “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

(教师再次强调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 2、同:都属议论文范畴,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和论说。 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所论述问题的范围较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多样灵活;书评着眼于“评”,即必须针对和紧密围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或社会、文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

学生研读文本,参考研究性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 提示:

①司马迁爱重的是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而这种强烈的爱、憎蕴藏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可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悲剧形象和作为当权者的武帝、卫青进行分析) 《史记》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塑造的悲剧人物达一百余位,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司马迁传写这些人物留给后人的是壮烈、奋起、深思和升华,这就是其深刻意义所在。(可联系司马迁的悲剧人生,探讨人生悲遇对其创作态度的影响:促使他“发愤著书”,严肃地探求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

③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即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说的“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批判意识恰恰有助于传写真实的历史。 完成作业。



思考写作目的,为下文写法中“感”的理解作铺垫。 1、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有靠学生自己构建完成。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课文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

2、通过比较辨析,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为实践操练作准备。

细读文本 探究写法



良史之辨



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作者认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司马迁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记》是良史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 1、读书要知人论世,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由主观性阅读转入实证性阅读,从而和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

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叙”“引”交互,“感”“议”合。 结合的方法写一篇书评。800字以上。

思路点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进行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对《史记》中李广、项羽等悲剧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深入把握课文内涵。此外,还可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如,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相关章节、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等,指导学生以“李广”为人物原型,再造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形象,形成富有文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书面表达,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练习举隅:1、“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这二十几个字究竟“冷”在哪里? 2、作者提及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一事,可是点到即止。请联系《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其所用笔法是否如资中筠女士所言,具有“奇”的特点。

3、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要求:表述简洁有力,适当使用修辞。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e583f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