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角度认识《两小儿辩日》

2022-08-15 09:13: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物理角度认识《两小儿辩日》》,欢迎阅读!
小儿,角度,物理,认识



物理角度认识《两小儿辩日》

兰溪中学:王同祥



我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家,我问她:今天在学校学习了什么课文啊?她高兴地告诉我:今天学了《两小儿辩日》。我听了这个话儿,马上就想到我在初中时也学习了这篇文章——这是我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除了唐诗以外的第一篇古文,当时就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它要向我们阐述的道理就是:知识是无穷的,即使象孔子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事,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所以背的很熟,因此马上就背出几句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女儿很感到很惊讶。于是我问女儿:你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那个小孩的观点正确呢?也就是说究竟早晨的太阳大,还是正午的太阳大?女儿愣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我又问:那老师说没说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大?女儿马上说:老师说正午的太阳大些!我继续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正午的太阳大些呢?

孩子如果画了一幅图,如下图



“老师说,地球是圆的,而且不断地自西向东转。早晨我们是站在A处的,而到了正午我们是站在B处的,B处比A处离太阳要近些,所以正午太阳离我们要近些!”我就笑了一下,说了一句鼓励的话:老师说得对,你听讲很认真!继续努力!结束了这次谈话。

其实那时候我学习这篇文章时,也是囫囵吞枣的。我们那时学文言文,重点是语法和翻译,记下来背下来就完事了,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去深究。我的老师讲没讲这个问题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我当时也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注意。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值得去研究的。做教书嘛,总要给人一个正确结论的。不管女儿的老师的结论对不对,但还记得把这个结论告诉了学生,至少说明这位老师还是个有心人!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究竟那个小孩的观点对呢?我结合物理方面的知识,仔细思考

了一下,终于得出结论:两个小孩的观点都是错的。其正确结论是:不管是正午还是早晨,太阳离我们的距离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两个小孩看到的现象呢?

我们先来讨论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话小孩的观点。他的理由是太阳初出来我们感觉到凉快些,而中午我们就感觉到热些,所以他说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正午太阳离我们近些。这就象我们在冬天烤火时情境,当火盆离我们身体远些,感觉就不很暖和,当火盆离我们的身体近些时,我们就感觉到比较暖和,所以冬天烤火时大家都是围着火盆坐着的。但是他还有一点没想到:当光的强度一定时,光照的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上的照射光量就越少,即越凉快。这个现象我们是见过的,当我们把一个手电筒打开,直射和斜射同一个地方,我们会发现直射时光照的亮度要大些,即感觉到温度高些,因为它照的面积小些,单元面积上拥有的光要多些;而斜射时光照的亮度要小些,即感觉到温度要低些,因为斜射时光照的面积要大些,单元面积上拥有的光就要少些。现在再来讨论这个小孩的问题。如图,






早晨我们是站在A点,中午我们是站B处。而太阳的体积比地球的体积要大的多,就象个巨大的手电筒一样,把一束巨大的平行光照射到地球上,我们从图可以看出,A处是处于太阳的斜射区域,因此温度就要低些。而B是处于太阳光的直射区域,因此温度就要高些。至于A处到太阳的距离和B处到太阳的距离大小,我认为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为太阳距地球是1.5亿公里,而地球的半径是6300公里,1.5亿公里小得些,只有太阳到地球距离的1/23800,因此这点差距我认为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小孩的观点。他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认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太阳离我们远些。这个结论在平常也是正确的。我们平时看东西就是如此的,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就小些,近处的物质看起来就大些。那么在这里为什么却不行呢?主要原因我们平常看东西都是在同一种介质中看的,即光在一种物质穿行;而这里光是在两种介质穿行的:光线从真空中射入到大气中的。我们知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要发生折射现象。早晨,我们站在A处,太阳光从太空射到地球上时,光是从真空中经过大气层斜射入地面的。由于光从真空射入大气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是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集而成的,因此导致看到的物体被放大了,而且比实际物体的位置要高些,如下图中甲图。正午时,我们站在B处时,太阳光是直射我们的,光线不会发生折射现象,因此看到的物体与原物体是一样大的,如下图中的乙图。







当年的两个小孩能发现这两种现象,说明这两个小孩是不错的,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但孔子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必为此感到羞耻,必竟那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认识世界的物质基础不具备;但到我辈若再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那是我们的遗憾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5c98d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