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式教学法在《中日社会文化比较》课程中的适用性

2022-12-17 08:5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探究式教学法在《中日社会文化比较》课程中的适用性》,欢迎阅读!
探究式,适用性,教学法,社会文化,中日



论探究式教学法在《中日社会文化比较》课程中的适用性

【摘 要】《中日社会文化比较》是很多设有日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日文化上得异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语言学习,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然而,社会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如何实施好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教学者深思的。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只是灌输给学生孤立的文化知识,不足以实现该门课程的开设价值。与之相反,探究式教学法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满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癖,还原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于该门课程更具有适应性。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文化比较;启发性;主体

《中日社会文化比较》是很多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都设置的一门课程,它的面向对象为具有一定的日语语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对日本国家概况和日本社会文化有所了解的学生。因为这门课程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单纯的文化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比较意识。就此目的而言,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中,教师适当的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之所以主张在《中日社会文化比较》课程中选择性地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是因为从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探究式教学法本身的特征来看,存在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具体分析如下。



1 《中日社会文化比较》课程的特征

1.1 内容上的广涵盖性和比较的多角度性

社会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复杂的范畴。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可以说,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是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属于狭义的社会文化;而人们创造出来的器物、货品等属于广义上的社会文化。由此可见,社会文化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那么,进行中日社会文化的对比研究,可选取的题材便非常宽泛。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中日的园林文化、茶文化、音乐文化、动漫文化等艺术因素居多的领域展开比较,也可以着手于自然观、无常观、集团意识、宗教信仰等观念形态进行中日之间的对比,还可以从食物、着装、住所、器具等外在形式对中日间的异同进行研究探讨。



不仅该课程可选取题材十分广泛,而且选定某一题材后展开探究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比如,举中日茶文化的比较这个主题来说,我们既可以从茶道的历史渊源来比较,也可以从茶道的精神理念来比较,还可以从礼仪作法、茶室内外等




外在因素来探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可以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展开很多,挖掘很深。



基于以上所述课程本身的特性,如果在文化比较课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那么即使教师的备课再充分,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和不全面的,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的掌握效果也是令人担忧的。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个体能力的训练,那就更是难以保障了。



1.2 教学目的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化比较课程不同于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日语精读等其他课程,该门课程是面向已经具备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对日本的国家概况、本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学生群体开设的。虽然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中日文化之间的异同,更好的服务于日语这门外语的学习是目标之一,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这门课最终和最重要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该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在于通过中日社会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文化精神、值观念、思维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从而以一种多元的视角、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古以来中日之间在文化上相互碰撞、相互涵摄、相互融通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日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比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该门课程并不以仅仅以让学生掌握中日社会文化中的诸方面的异同为目的,而是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挖掘两种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能力,即通过挖掘文化异同的比较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是重心所在。



然而,若按照传统的模式来授课的话,教师选定某一主题,按部就班的讲授中日之间的异同,即便是兼用问答法,由问题挖掘的多角度性和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依然会相对较低,独立思考的空间还是很小。那么,学生的比较意识和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优劣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换来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认识事物、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以更好的实现课程的开设目的。



2 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基于上述对课程性质的分析,笔者主张教师应当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也是因为探究式教学法自身的特征非常适用于该课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有学者这样认为




探究式教学手段下学生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①根据以上概念,我们可以更加通俗地这样理解: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或解法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定出实施计划,提出一些极富思考价值且符合实际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类比、分析、归纳讨论及教师机制的点拨提示,去理解、掌握知识进而产生创见并能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b71aded1f34693daef3e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