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孝道与幼儿孝心培养

2023-02-24 03:3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孝道与幼儿孝心培养》,欢迎阅读!
孝道,孝心,幼儿,培养,家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庭孝道与幼儿孝心培养

作者:杨韶刚

来源:《幼儿教育·家教版》2011年第06

我在《南方都市报》看到一篇随笔,质疑孝道有没有过时。面对生活中不少子女不尽孝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最让人担心的是,在错乱的文化浸染下,眼下中国培养出这么不着调的一批人,对中国传统一知半解,学西方文化也学个半吊子。他们在真正的强权面前,没有表现过什么独立精神和公民勇气,就会在自己衰老的父母面前,摆出一副打破封建礼教的造反姿态。甚至有的人,在啃老的时候,没有一点独立自强的精神,谋父母家产的时候,也不嫌封建,轮到要他来孝敬父母,他就来反封建、破四旧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诘问: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教育出这么一批人?造孽啊!”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当今中国成人社会的家庭孝道,这当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更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幼儿。但毋庸置疑,成人社会不也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7成人社会的现实不正是学龄前家庭教育的缩影吗?

我们知道,历经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由家庭体系及其价值观为基础而得到维系和发展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台湾学者徐复观把孝道称为中华民族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因此,孝顺的子女往往被当作中国伦理的典范。西方学者马科斯·韦伯也认为,在中国人眼里,一种基本的社会职责,是绝对主要的美德,日常发生的冲突,往往是因为孝的问题引发的。回首我国传统文化,孝道这个概念含义复杂。首先,孝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其内容包括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从这个角度说,亲子关系是一种代际关系,但又并非仅限于具体的年龄。如果把这种家庭中的孝道扩充到社会生活中,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念的完整道德架构。

中国传统的忠孝概念在历史上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道德价值内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人类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孝仅仅处在道德发展的中间阶段,当孝的价值观与更加终极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就必然会引发道德心理的矛盾和价值定位的混乱。因此,在探讨我国传统孝道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从道德心理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

中国儒家传统的家庭伦理认为,孝道有三个基本的伦理内涵: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这三种内涵在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中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维系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中发挥着价值引领功能。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些伦理内涵及其传统价值。 先秦时代的儒家学者大多把孝解释为表示尊敬的关怀。例如,孔子强调,孝就是对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表示关心,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小孩子在父母面前要孝顺,出外要尊敬兄长,说话谨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言而有信,和一切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

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满怀着快乐和真正的尊敬,否则,孝就失去了其伦理价值。孔子的弟子曾参把仅能供养父母的孝称为孝悌的最低阶段。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行有三等,最大的孝是使父母得到人们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下等的是能够供养父母。现代很多人认为,孝,就是善待父母,这显然是从孝的最低阶段进行理解的。

在儒家学说中,对父母的孝心还包括在他们去世时,为他们举行有尊严的葬礼等。简言之,从有尊严的关心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的责任感,是对父母辛苦养育子女的感恩之情。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互惠(recjprocjty)的道德推理,是在幼儿身上就开始出现的早期道德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孝道的第二个伦理内涵是顺从,而且主要是指对父亲的顺从。我国俗话所谓顺从即为孝即源于此。孔子在《孝经》中指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后世的儒家学者更是把这种孝敬的本意发展成为孝顺、顺从。到宋明理学时期甚至达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无原则顺从的地步。孝敬父母是永远都值得提倡的,但顺从却是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一般地说,在孩子年龄幼小的时候,应要求孩子顺从父母,因为这时孩子的独立分析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借助父母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提供支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孩子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父母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孩子掌握得多,例如在现代技术和知识方面,在了解社会的信息和学校教育方面,这时就要以亲子之间的相里沟通和民主协商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父母要向孩子学习,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正在成为终身学习时代的新要求。随着父母走向老年,尤其是当父母年迈多病,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或所谓老小孩的情况下,孩子应该尽可能地顺从老人来表现孝心,尽量不违背老人的意愿。即便老人的要求不尽合理,也应该耐心细致地解释,设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才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孝心。

这是孝道的第三个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伦理内涵。父母也会有一些不道德的观念和做法,不要对父母的要求表示无原则的顺从,而要保持道德警觉。孔子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说,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对父亲直言劝阻,做臣下的也不能不对君王直言劝阻。因此,如果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就要直言劝谏。一味地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能算是孝顺?应该说,这是儒家在孝道观念上关于道德警觉的最早表述。在另外的场合,孔子又说,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应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自己的心意没有被采纳,还应该尊敬他们,不要触犯他们,心中虽然忧愁,但却不怨恨。由此可见,在儒家学说中,孝道的本意并不是无原则顺从,而是要从尊重的道德视角出发进行劝阻和说服。当然,后世的儒家学者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出发,刻意发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孔子的顺从观,成为奴役和控制人们的一种封建专制,从而使道德警觉在儒家学说中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引领作用,在幼儿中提倡孝心教育,这既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一个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特点,采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开展孝心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孝心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是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很多父母常常不舍得让孩子吃苦,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求。社会上甚至流传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笔者对前一句话表示赞成,但建议把后一句改成吃苦先要苦孩子。这是因为,在儿童时代不让孩子学会吃苦,长大之后稍受挫折,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不适应。因此,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一定要改变很多父母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饭的现状。当孩子稍大些,23岁以后就要让他把玩过的玩具放好,自己穿衣、整理用品等。56岁开始,孩子就必须学会自己洗碗、扫地、买东西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这样做要使父母花费更多的口舌和时间,但却从根本上锻炼了孩子,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是教育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培养儿童从小对父母怀有感恩之情,懂得孝敬父母,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光给孩子加饭夹菜,也要鼓励孩子主动给父母长辈加饭夹菜。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更应该要求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生日这天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幼儿园里也可以给小朋友布置孝心作业,让孩子做一些表达孝心的事情,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小朋友之间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bae1d3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