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

2022-04-11 12:09: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的芦苇》,欢迎阅读!
芦苇,故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芦苇的回忆和描写所表达的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感知芦苇团结、顽强、乐于 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2、有感情读文,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融情于事、于景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芦苇的描述体会作者强烈的爱乡情感及感知芦苇团结顽强、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是本文融情于事、于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枯小河,流淌-----地美!水美!------(一首激情四射的《我热恋的故乡》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故乡,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都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那故乡的山,那故乡的水,甚至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如此。今天 ,我们来学习《故乡的芦苇》(板书),看一看攀发稼先生是如何描述故乡那不起眼的芦苇的(出示芦苇给同学们看) 二、 探究忆故乡,为何只写芦苇

师:下边我们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芦苇(手举着)这年似极为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作者独独以它们为题来寄托对故乡的情感怩?

比一比谁看的快、找得准、说得对。

看课前阅读提示、看课文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芦苇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 师:能把这个地方读一读吗?

生读第456小节(56小节学生装齐读) 师:看来芦苇确实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边的乐趣啊! 生:芦苇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用处,

(生大声读第10小节)它给予人的却很多。 人们用它搭瓜棚、豆子架、打篱笆、编苇席,甚至盖房子。每年春节------

其他生有的边听边看书,有的跟着小声读) 师:哎呀,看来芦苇的用处真大啊!

生:芦苇不但用处大,它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什么精神?

生:它们很团结,根据相连,叶叶相依。

师:说得真好。它们这样团结,不害怕狂风暴雨吗?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能团结起来,那会怎样? 生:当然不怕了。我们班同学如果能像芦苇那样紧密团结,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 生:芦苇它“对人要求的少,给予人的却很多“也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这是一种奉献的精神。

(又有几个同学提到了芦苇很坚强,不怕困难,不起眼、朴实无华的芦苇给作者的家乡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文章再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走这一来回儿中”的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美读悟情------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环节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怎样读好呢?利用画面、音乐进行情境营造和教师的适时范读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音乐的音量没控制好。因为在音乐下载时,声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会相应的技术改善一下,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二)品读悟情-----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92129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