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中的理与情

2022-04-13 20:3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绘画中的理与情》,欢迎阅读!
浅析,绘画,理与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绘画中的理与情

作者:曹延潼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8

摘要:

在古典型艺术时期,绘画是通过以理制情来完成的,而,现在,随着心的自觉和自由化思潮的兴起,情已经挣脱理的束缚,凌驾于理之上了。绘画作品中情的异化恰恰反映的是现实中我们真正的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情;理 一、情与势

《乐记》和《毛诗序》都有关于情的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于中而行于言。《文心雕龙》中刘勰就单独列出情采篇,谓:立文之道,其里有三,一曰形文;二曰声文;三曰情文……五情发而为辞章。在一本清朝人编的《古今词话》中,谓诗词只有无理才能入妙,又说,羡门落花一夜嫁东风,无情蜂蝶轻相许句愈无理则愈入妙。这都说明写诗作文都离不开言说性情、表达情致。或者直接说,诗歌、文章、音乐是人的内在情志借助语言、声音等形式的外在表现。清初王夫之就主张理、志应统一于情之中。而在早期的绘画理论中,很难见到直接言说性情的论述。但是,哲学上又非常肯定情的存在,谓以我观物,情也。而画面上的情又何在呢?我以为,早期的绘画内容并非重视情的本身,而是利用一种嫁接形式,即通过气与势来完成画面对情的传达。六朝 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而不说要表现情采。 二、物、我、情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脉络(物与我)对情进行梳理和了解。第一条是内心的情感,或者说是心灵的感发。从古典到现代,艺术家对情的渲染和刻画是渐序而行的。从六朝时候的绘画的畅怀到元代画,不过意思而已(黄公望)再到后来的借彼物理,抒我心胸”“抒发观感,寄托怀抱以致近来的”“情绪的宣泄无不反映着对情的关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东方看来,是理势的必然,是集体下的个体心灵或者说的认识的结果。西方看来,是精神的个体性返回到内心生活的无限的结果。总起来说,是人类的收心内视,心灵自觉的结果。 第二条线索从物的角度来观看。上章我们谈过,以物观物,是不带有情感成分的。那么物自身是否具备情的因素呢?听起来似乎是生物学上的课题,但是不同的认识往往造成不同的审美趋向。古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西方的利普斯(lipps)将这种现象归纳为移情说(Einfuhlung),即将我的情移到物上去,赋予物的生命人格。而中国更多是将其解释为化境。佛教讲,我非我,物皆是我。昔日庄周梦蝶,不知哪位是我哪位是蝶。古人讲天人合一。当个人充斥的情绪希冀与上天合一时,所表现出来的周围的一切就与自身的情感相通了。从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85c9a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