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022-07-16 03:18: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欢迎阅读!
基本,汉语,现代汉语,原理,古代

第一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现代汉语: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旅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与方言;狱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肯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人们可以自然地觉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

3变调: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彩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4汉字造字法:。般来说,汉宁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5.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7.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El常生活中最必需、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


一般人所了解的词。

8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除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一般词汇不像基本词汇应用得频繁和普遍。

9词类: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l2类。

10.短语: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 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短语进行分类,因此就有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别。从结构上划分短语指的是:根据短语内部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关系划分短语,可以分为l4种结构类型。

1 1辞格: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 2.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1 3.象形: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具四肢和龟甲。“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14.指事: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中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一’‘二"“三"“三"(四的古文)则由一、两、三、四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1 5.会意: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掇,武信是也。"属于“合体组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 “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电”因“雨"而“申”,用以表示雷电之意。有部分汉-7--,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是”(解作行走,偏


旁作“L")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1 6.形声: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表意需求,使用上述几种方法产生的汉字便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含义。为了表意 清晰,人们便通过为字加偏旁造新字的方法,把意思区分出来。“青”字本有很多含义,后来形容水,“清’字表达;形容天气,“晴”字表达;形容昆虫,“蜻"字表达;形容人类恳求的行为,造“请”字表达,这样“青”字本身便只来形容颜色。

17.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形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18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

19.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

20.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会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会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是不造字的假借;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21.本字:一个字通常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搬”的本字是“般”“喝”()的本字是“欲”

22.借字:原文本(文言文)中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23.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说”与“悦”“蚤”“早”“当”“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24.后起本字:指在假借字基础上造的汉字。古时字少,一个字有时代表几个意义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后来在原本借用的字的基础上造出与词义相应的新字,这样的新字在文字学上称为后起本字,也就是后起的正字。

25.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26.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

27.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指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它与词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同词的引申义也没有内在联系,纯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来的含义。“假借”包括“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和“古音通假”(即“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也可称为“本有其字,依声借用”)两类。 二、基本原理 ()文字的性质

1.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1)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口头语言。口语只能用于人们的口耳交际,它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为了克服这种时空限制创造了文字。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2)文字是符号,具备符号的特征,它能记录一个个语言单位,但是符号不一定就是文字。文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另一个语言单位,而其他符号,只能简单孤立地表达某种意义。文字是语言 的视觉符号,它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组合成书面语言。

(3)文字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单个的、孤立的个体是不能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一套特定的书写符号,在文字的内部有着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和结构规则,它们使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个要素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以一定的形体来标记语言的,这就是字形。字形是文字存在的形式,是文字的基本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所以文字有字音和字义。语言的语音和 语义是字音和字义的基础和根据。


字形、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也就是说,这种统一不排除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或者一音多义的现象。无论如何,文字在标记语言时,字和词是相对应的。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有人为因素,不存在必然联系。然而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便呈现一种对应局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字依附于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又可以反作用于语言。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形成了书面语,之后再对书面语言进行文字加工,使书面语言逐渐臻于完善,这个过程是文字对语言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4.文字具有全民性

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它是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尽管在某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文字可能为某个阶层所使用,而且文字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不等于文字具有阶级性。文字是为全民服务的交际工具。

()文字的作用

1.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媒介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继承和传播知识,这种交流方式的特点和局限性决定了这样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不清晰的,甚至可能是不准确的。文字发明以后,人们用文字把历史 文化遗产和社会实践经验记录下来,又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使这些知识完整、清晰、准确地保留下来,继而打破时空限制


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传播。

2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扩大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音不能自然保留,存在时间短暂。尽管人们可以凭借记忆把有声语言储存于大脑,但会在一定时问后有所遗忘或者发生变化。而文字能帮助人们实现记录语言的愿望。语言无法跨越长距离的空间,这是语言交际的另一个局限性。人类可以利用电讯手段进行长距离交流,但是电讯手段远远不能像文字那样被广泛、频繁、反复地运用,也不能解决某些特殊需要。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类告别了蛮荒时代,步人了文明社会,并逐步走向更高一级的社会。世界上有些地方的居民,现在仍然过着原始落后的生活,没有文字是他们处于原始状态的共同特征 之一。

()汉字的起源

文字的产生要比语言晚得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文字则不同,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产物。根据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来考查,早在三千多年前,汉字已经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关于汉字的起源,我国古代有过种种不同的传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仓颉造字”说。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段玉裁注:“按史者,记事者也。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可见许慎和段玉裁都是相信仓颉造字的。当然,说仓颉造字,并不等


于说造字的只有仓颉一个。据晋·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万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由此观之,黄帝时的史官就有沮诵和仓颉两人。段玉裁说:“诸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黄帝以后,尧舜禹汤,无不都有史官,无不都要记事。于是经过无数个仓颉、沮诵的改进与增益,到殷代盘庚的时候,汉字已发展成一种相当成熟的“书契”符号了。当然,传说不等于信史,仓颉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尚难肯定。但文字总是人类创造的,其中有个别专业人员把群众创造出来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改进、提高,也是颇合情理的。

人类创造文字有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大概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就先有图画,人们是通过它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而文字是一种假定的符号,它从图画中脱胎出来,逐渐简单化,变成一个 个代表语言中每一个字儿的书写符号。于是就出现了图画文字,或称它为早期的象形文字。如画



★★()汉字的特点

文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性质是根本,而特点是由性质派生出来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


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都跟“水”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

2.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汉字系统的字数,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有8万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万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千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500个。

3.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二维的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地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4.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

5.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区别语素是较


为容易的,区别词就较为困难些。一些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

()成语的特征

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依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铁锅沉下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等等。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而表面意义则只是实际含义所借以表现的手段。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 “提纲挈领”也不能变更为“提领挈纲”“提纲举领”“提纲带领”等等。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鹗》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等都是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等都是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来语吸收来的。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自于法国文艺作品。

()成语的构造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等。四字格的成语有下列几种最一般的结构:

并列结构:山清水秀光明磊落 偏正结构:世外桃源后起之秀 动宾结构:包罗万象顾全大局 补充结构:重于泰山逍遥法外 主谓结构:毛遂自荐百花齐放

此外还有连谓结构,如“画蛇添足、见风使舵”;兼语结构,如“引狼入室、请君人瓮”。有的成语今天已经无法分析它的结构,如“慢条斯理、乱七八糟”

()成语的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如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例如,人们在欢度春节之际,喜欢用“万象更新”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有异常丰富的含义:一则指自然界万物生机萌发的气象;则指人世间除旧布新、一派生机的情景。

反义成语对比使用,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例如:“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对照作用十分鲜明,使人对事物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恰当的成语运用,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运用成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弄清成语的实际含义。如“亡羊补牢”的实际意义是指事情出了差错,想办法去补救。“披荆斩棘”的实际意义是指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扫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对那些来自历史故 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就要知道整个故事情节,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含义。

有些成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如“深思熟虑”与“处心积虑”,“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等,前者有褒义,后者有贬义,使用时要仔细辨别它们之问的差异。

第二,成语是凝固结构,一般必须沿用原形,不能随意变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如将“螳臂当车”改为“螳螂当车”是不妥的。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修辞的目的,成语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如“急流勇退”活用为“急流勇进”,这是改换词语,反义仿造,这和没有修辞作用的随意变动是不同的。

第三,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需分辨清楚,不能写错


读错。

()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

主要表现在新词不断地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1.新词的产生

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们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 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如“火箭、卫星、电视机、计算机、软件、透明度”等。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词的双音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也为语言增加了新词。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例如:丫环、童养媳、变工队、锄奸队、堡垒户、堡垒村等。但有的旧词词义增多了,这是由于人们利用旧词指称新事物、新认识的缘故。例如:产前、产后两 个词,近年来就分别增加了“产品生产前”“产品产出后”的意义。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及体制的变化,一些一度退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的词语,又重新出现了。如太太、小姐、夫人、先生、乡长、村长、当铺、红包等。


3.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途径,有下列几种:

(1)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2)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义的反面,如称小孩子为“小鬼”表示亲昵,把不听话的孩子或娇生惯养、脾气很坏的孩子叫作“小祖宗”

()形符和声符的结构关系

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另一部分表音,叫“声符”。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通常有下面几类:①左形右声。如:松、理、越。②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③上形下声。如茅、空、简。④下形上声。如基、裳、姿。⑤外形内声。如园、闾、街。⑥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构比较特殊,可能不容易区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结构层次: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2部分。如“鸿”馥字看起来由亨()、工、3部分构成,实际上应分析为从鸟江声。“江”虽然是从水工声的形声字,但在“鸿”字的结构中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割裂


开来。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如祖、福、祈、祷等都是以示为形符,但表面上结构相似的“视”“祁”却是右形左声,“示”不是形符而是声符。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所谓自然结构,指表面上的分合关系,如“雎”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应分成“虽”和“隹”两部分,但它的造字结构却是从虫唯声。

4.省形、省声: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省略形符的现象叫“省形”,分析术语为“从某省,某声”;省略声符的现象叫“省声”,分析术语为“从某,某省声”

5.讹变:有的形声字形体已发生讹变,如“贼”字本来是从戈则声的形声字,讹变以后就无法分析了。对这类字的结构分析,必须以古文字形体为基础,并参考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十一)偏旁与部首的结构关系

汉字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就是一个字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语”字,“言字旁”“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口”两个偏旁组成。而部首则是表义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


很少,常用的不过一百多个。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要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声旁中将近90%是独体字,如“偏”“驾”“固”等字中的“扁„‘加”“古”,这类声旁叫做“成字声旁”

()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

隶书产生于秦,在战国时代秦国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秦代的隶书称秦隶,到了汉代,字形有了发展,更加简单易写,这种通行于汉代的正式字体叫汉隶。与篆书相比,隶书主要有以下特点:打破了 篆书的形体结构,改造了篆书的偏旁,笔画进一步简化,线条平直、方折,并显出波势,字形扁平,有棱有角。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为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十三)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它是指“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称“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今字”。这里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同源分化形成古今字

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了古今字。这里所谓的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的汉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多个记词职务,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1)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4)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城濮之战》)

(1)是共同的意思,例(2)是供给的意思,例(3)是拱揖的意思,例(4)是恭顺的意思。一个字身兼四职,也就是分别记录了四个不同的词。这对运用文字来说是经济,但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为了增强表意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供、拱、恭”三个新字来分担它的兼职,共字本身就只用来表示“共同、总合”这一个义项了。像这样,我们把原先一字多职共用字的“共”称为母字,把后来特地为分担母字兼职而造的“供、拱、恭”等称为分化字。从记录同一个词(比如供给的供)

用字的时代先后来说,古撇”而今用“供”,于是“共”与“供”构成古今字。同样,“共”与“拱”“共”与“恭”也分别是古今字。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由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

2.同音假借构成古今字

书面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同音假借来调剂汉字的记词职务。原本由某个字担负的记词职务,到了某个历史阶段,因为种种原因,便改由另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承担了。而且往往一直承担下来,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于是前后两个字在彼此交接的那个词义上构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字(


借字)只把部分记词职务转移给今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担着余下的职务。例如“何一荷”就是这样。《说文》:“何,儋也。”儋即担字。段玉裁注:“何俗作荷。”由于“何”字经常要承担记录疑问代词“何”的职务,于是本义就另借荷花的“荷”字,而除本义之外的其他职务仍由“何”字自身承担。类似的古今字还有:内一纳、见一现、女一汝,等等。这类古今字,在古字将部分词职务转移给今字之后,古字与今字分别记录的词,往往组词不同,词义也不同,因而在读音上也略有差异。

另一种是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记词职务完全转移给了今(借字),今字通行为正字之后,古字往往被废弃。例如:“疆一强”就是这样。“疆”《说文》“弓有力也,从弓噩声。引申为强劲之意。这个字产生得很早,在西周金文中常用以表示强力、强大的意思。“强”《说文》“虫斤也。从虫弘声。”本义是一种虫子“断”,产生在战国之后。由于疆与强形近易混又同音,且强的本义极少用,于是后世·便借“强”为“疆”,久借不还,遂使疆字完全被强字取代而废亡。类似的古今字还有:阜一罪、造一移等。这类古今字往往是古字的义项单一,今字的义项也不多,且本义罕用,所以今字在淘汰了古字之后,不仅不会影响表意的明确,反而能使习用的汉字字数为之减少。这是社会对用字的正确选择。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由母字分化构成的古今字,虽然都是社会为某些字的兼职调剂职务而分工的结果,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转移部分职务,即用增加乙字的兼职


来减少或取代甲字的职务,不造成汉字的增益;而后者是采用新造分化字的办法来分担兼职,造成了汉字的增多。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通假字也有区别。通假字是共时(处于某个时代)的暂时借用现象,在某个词义上通假字不能完全取代被通假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而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则 是历时(前后不同时代)的永久性的借用现象,在某一词义上,借字()完全取代了被借字(古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例如“早”与“蚤”是通假字,在早晚这个词义上,“蚤”只能在某一时代暂时借用为“早”,并不能最终取代“早”而成为记录“早”这个词的正字。“见”与“现”是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在“显现”这个词义上,自从“见”把相应的兼职借给现字以后,“现”在后世便完全取代了“见”而成为记录“显现”这个词义的正字。

(十四)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在古书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笔画有繁有简,笔画繁多的称繁体字,笔画少的称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前面说过,汉字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简化,其中既包括笔势的简化,如由圆曲到平直,也包括笔画的简化。l956年国务院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向全国推行2238个简化字,代替原来的2264个繁体字,这更是一次直接由政府主持推广的汉字简化运动。汉字的这种发展趋势造成了大量的繁简字,不仅在《汉字简化方案》出台之后有,在古代的各个时期也都有。在汉代已出现国()、质()、寿()等简化字,六朝时出现声()、粼乱)、袜()等简化字,宋代出现亲()


()、尽()等简化字。到了明代,出现的简化字就更多了。 了解繁简字,不仅要了解哪些字有繁简之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多数繁简字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即简体字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如:

遥:迁 瞽:医 监:盘 虞:处 绑:乡 能:龙 朗:门 檠:乐 聱:声 髓:体 宿:写

但有些简体字不是从一个繁体字简化来的,而是从两个繁体字简化来的,简体字包括了两个繁体字的各个义项。 例如:复——祓/{

“梭”表示夹衣、双层的、重叠、重复、复杂等义。“後”表返回、恢复、报复、回复、免除(赋税)、又、双层的、重复等义。两个字都简化为“复”

还有些简体字不是从繁体字简化来的,而是选择一个原来就有的字,利用音同音近的关系兼并一个或几个笔画多的字的各个义项,代笔画多的字。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所选择的字与被取代的字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也相关联。 例如:征——徵

“征”和“徵”也是原来就有的两个字,意义有同有异。“征”有远行、征发、争夺、征收(赋税)等意义,“徵”有征召、追究、追求、验证、争取、征收(赋税)、预兆等意义,两者在表示征收(赋税)这个义项上通用,在其他意义上不能通用。简体字选择“征”,兼并了“微”的各个义项,取代了“徵”


第二,所选择的字与被取代的字只是音同或音近,意义上并没有关联。

例如:余——酴

“余”原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馀”表示剩余。两者只是同音,意义上毫无关联。简体字选择“余”,取代了“馀” 再如:后—— “后”原来表示君主的意义,战国以后表示君王的正妻。“後”表示方位,即前后的“后”两者同音,意义上无关联。简体字选择“后”取代了“後”

(十五)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

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其实讲的就是训诂学上的“形训”,即“以形索义”,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训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字都可以靠“以形索义”的方法正确地解释它们的意义。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具有一些前提条件。

其一,从汉字结构来说,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四书,才真正与汉字形体结构发生联系,才能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探求词义;而转注和假借是不能产生新字的,它们仅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因此,这二书则不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词义。

其二,从汉字的形体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七个阶段。从这些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金文、篆书是能反映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则已符号化而不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因


此,只有通过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字形的分析才可以解释词义。 基于以上的条件,为了使词义解释得更加准确,我们还必须去参证文献语言,把文献语言当做检验词义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以此为依据,把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与字形结构的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正确地诠释词义,否则,则会望形生义,造成谬误,贻笑大方。例如:向,《说文》“北出牖也”即本义为朝北开的窗户。《诗经·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中的“向”也是此义,与分析字形得出的本义相吻合。这说明,探求词的本义,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两种方法互证,就会更加准确。

正确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

第一,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如:豆,像一只高脚盘的形状,本义为器皿。“本”的甲骨文的上部是“木”(),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说文》说:“木下日 ‘本’是说木()的下部()就叫“本”,这就是“本”字的本义。 第二,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以形索义”还可以准确地揭示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如:“引”《说文》“引,开弓也。”开弓须用手拉弓,所以引申为“拉、拉开”;开弓就是弓弦延长了,因此引申为“延长、伸长”;开弓就要把弦和箭引向后方,所以引申为“引导、带领”;开弓时要把箭往后拉,所以引申为“退却、后退”。这些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以形索义”虽然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字形已经失去了表意功能。所以,“以形索义”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还应与其他的训诂方法 相结合,才能使其字义解释得更加准确。

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如“哲”字是个形声字,其意符是“口”“口”字的本义是“嘴”而“哲”字《说文》“哲,知也。从口,折声。”许慎的说法是对的。这里的“知”实为“智”,是“聪明”的意思,因此,其形符并不等于其字的本义。总之,“以形索义”是训释词义的重要训诂方法之一,我们应该认清其实质,把它与其他的训诂方法相结合,使其更能准确地探求、诠释词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46fe76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