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23-01-02 22:3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欢迎阅读!
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你了解多少?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东晋的王羲之稀释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昌明,被后世喻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迷人,开朗传神,富于个性。 2.科技成就突出

例如圆周率的排序、《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佛教传至中国后快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饰演了关键角色,以至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都贴上了佛教影响的烙印。 4.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关键的文化成就,源自相同的民族,也彰显了相同民族的风格。 5.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相同时期,相同地域的文化,有著显著的区别。特别就是南北文化差异非常大,例如南北民歌风格的相同,外来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南方重佛辨,北方轻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共同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迈向和睦相处,发生了民族小融合。当时,步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启,这就是继在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民主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小武装起义使得东汉小帝国的崩溃,保护其封建制度专制统治者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很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证悟出,因而人的单一制人格和自觉精神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年内,基本上处在长期对立割据一方(西晋统一至


八王之乱只有8),战乱连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一方政权,建议得存活、改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份表明。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崩溃,人们热衷找寻再次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使得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四海、佛、道以至兵家都应当时而出来,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就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密,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同意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较为对外开放,原先的半封闭状态被超越了,首先就是汉族对外来文化整体表现了一种宽容和汲取的积极主动精神,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自学汉族一流文化。尤其在北中国,整体表现得更为显著,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学术思想等,都不是汉族单一型的,而是以汉族文化居多,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包罗宏富。晚在东汉末年,西域文化便传至我国。史称汉灵帝”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挤、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竟为之”(《Chinian汉书·五行志》)。西晋泰始()以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煎貊炙,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时期,人们广泛以胡人生产的毡”为絈头及拎身、袴口”,并相习成风(《晋书·五行志》)。西晋覆灭以后,北方和长江上游先后由五胡创建起至十六国政权。当时属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人大都留存着自己的语言、生活习俗和礼仪风俗。他们在汉族地区创建的封建割据政权,大多具有部落军事统治者和封建统治双重性,政权非政府形式为胡汉夹杂体制,其官制大致上皆胡汉揉合。北魏前期政权,也不完全相同。北魏后来推行的均田制,西魏北周推行的府兵制,前者乃是鲜卑拓跋氏族公社公有制和儒家理想政治的融合,在当时北方大乱之后地广人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后者则就是鲜卑八部大人新制和《周官》六军之新制二者的融合。在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上,从十六国至北朝始终存有着全国的或局部的胡汉体制的夹杂,已为史家所共识。这就是开放型的文化特征,在政治制度上的充分反映。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语言较为混杂。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流行着少数民族语言。北魏初期,鲜卑语盛行。孝文帝改制虽禁鲜卑语,但仅限于30岁以下的人,而30岁以上的鲜卑人,并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语。更何况孝文帝改制后只有5年时间即死去,以后改制实际上处于流产状态,因而北方势必形成汉语和鲜卑语并存状态。 再例如胡服。十六国时和北魏前期,胡人多穿着胡服,自不待论。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改组,明令希贾布胡服,改为着汉人服饰。经过4年以后,太和二十三年()正月,孝文帝从邺城返回洛阳,犹”见到车上妇人冠帽而着大襦袄(指鲜卑服饰)者”。孝文帝责问戍守洛阳的任城王元澄:”尚书何为不察?”谦对曰:”着言多于不著者”(《魏书》卷十九中《任澄王澄传》)。由此可见当时着鲜卑冠服者,还不在少数。没多久,孝文帝病故,服饰改组并不全盘。东魏宇文泰部将羯人侯景,”与人论颇为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偕同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播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就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a9f867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