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拔庄看灯

2023-06-20 09:0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赵拔庄看灯》,欢迎阅读!
赵拔,庄看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赵拔庄看灯

作者:付春生

来源:《当代人》2015年第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是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村庄,但它的身世却与众不同,出身大家豪门,曾是大赵王古城的一个边角,后来从中迁了出来,顾名思义,形成了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村落。这就是位于邯郸赵王城遗址南约三公里处的磁县台城乡赵拔庄。

赵拔庄以元宵灯会而闻名。据村民讲,每到元宵节之夜,这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到这里,赏花看灯,祈福许愿,非常热闹。

我们有幸品尝到了这样的热闹。应当地村委会之邀,我们民俗协会一行到达这儿的时候是正月十四,但已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了。徜徉其间,几乎每条主要街道都搭起了高大的灯山,五颜六色,流光溢彩,将整个村庄掩映在节日的气氛中,喜庆迷人。

灯山是这里最主要的节日景观,据当地村民讲,以前做灯山并不那么容易,中原大地人多地少,比较贫穷,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靠村民家的现成物件,有耕地用的犁铧,播种的耧等。每到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将这些农具贡献出来,找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一层层搭起来,形成一面放灯的骨架,然后再将做好的灯一排排摆上去,十分壮观。据村民讲,现在科技发达,各式各样的彩灯层出不穷,但在过去那个年代,这些灯盏都是靠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他们先将平时节省下来的胡萝卜用水洗净,将一端带缨的部分削去,然后再从中间切开,挖一个小坑,灯盏的底座就好了。灯芯由小木棍和棉花制成,将棉花撕开缠绕在小木棍上,插在小坑中,再倒上自家的棉籽油,点着,一团红彤彤的火苗就腾空而起了。

这里的灯不只是用来观赏,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们一份美好的夙愿。灯的谐音是,所以人们常说家里添了一口人,就是添了一丁。十里八乡的人们为了求得贵子,不顾路远疲顿到这里来叩头求愿,从灯山上虔诚地取下一盏灯端回家。等真的如愿以偿,来年再来还愿,若添一男丁就还十支蜡烛,若添一女丁就还五支蜡烛。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多人将蜡烛共同燃起,红彤彤的,烛照了更多人的心灵。

如今的灯山比以前更加精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很少再看到胡萝卜灯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小装饰灯。它们一个个被固定在嵌有凤凰﹑花朵﹑心型等图样的模板上,灯光闪烁,非常漂亮。我真佩服那些淳朴村民的别具匠心,他们将更多代表农民愿望的吉祥物悬挂在灯山上,有代表年年有余的大红鱼,有代表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还有代表幸福美满的大福字,加上一串串鲜艳夺目的拉花,再缀上苹果﹑香蕉﹑红辣椒等,将整个灯山打扮得五彩缤纷、光彩照人。

除了这灯山璀璨的主色调,其他的娱乐节目也异彩纷呈。在宽敞的街道上,一个个身着大红绸的村妇们在扭着秧歌,她们看起来都有一把年纪,个个成了姥姥、奶奶辈,但跳起舞来一点也不僵硬,和着铿锵有力的音乐节拍,每一个动作都有板有眼,韵味十足,仿佛一下子都年轻了许多。有的看到我们要拍照,越发跳得起劲了,一位老人还朝我们频频挥手,示意我们对面的镜头看过来,看过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看罢了灯山﹑秧歌﹑踩高跷等,村领导又带我们去见一位全村最受敬仰的老人。她已经95岁高龄,子子孙孙有近百口人,耳不聋,眼不花,能穿针引线,走起路来轻巧得像年轻人一样。更奇特的是,老人有一手剪纸的手艺,不论多么复杂的图案,从不用做样,内心构图,剪出来的花﹑草﹑鸟﹑兽栩栩如生,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民间艺人。

走进老人的宅院,二层的小楼显得既大气又庄重。院子开阔明朗,自来水﹑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知道我们要来,老人还特地穿了一件大棉袄,端坐在沙发上,像一棵不老松一样,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一点也不像九十多岁的老人。

摆开架势,穿针引线。在一架架照相机的闪光灯下,老人显得有些紧张,两次穿针都没进去,稍停顿了一下,再捻捻线,继续穿,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得出来,老人非常兴奋,得意得像个孩子。剪纸,更是老人的拿手好戏,儿女们早已将红纸和剪刀摆在老人面前,只见她一手拿纸,一手稳稳地握住剪刀,在折好的红纸间曲来折去,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剪纸就做好了。老人的儿子说,外祖父就是一位剪纸艺人,从小言传身教,加上母亲自己的心领深悟、勤学苦练,才达到今天这样高超的境界。在场的人无不对她娴熟﹑高超的技艺称奇叫绝。 看到大家如此感兴趣,老人的儿女们还特意从柜子里拿出了几双她亲手缝制的猫头鞋。虽然都是普通的布料﹑彩线,但上面缝制的每一种图案,都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调和搭配,非常精美。

老人心地善良,胸襟开阔,无欲无求,全村人无不倾慕称道。儿孙们说,都是托了老人的福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啊!过去,人们用灯来祈求多子多福。现在,更多的是向往一种美好的生活。正像眼前的一大家子,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济济一堂,家庭和谐美满,这不就是人们追求的一盏明灯吗!

(责编:刘建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19570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