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梅花故事

2023-01-05 18:3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人与梅花故事》,欢迎阅读!
梅花,名人,故事

名人与梅花故事

1、梅妻鹤子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是宋代著名的隐士。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发愤读书,好学上进。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初游历于江、淮之间,而后归居杭州,在西湖孤山结庐隐居,二十多年没有进城。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林逋闲居无事时,尝在茅草屋旁自筑墓穴。临终之前,曾遗诗后人,其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不封禅书之句。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

林逋讨厌世人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陋习。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常不待思索,挥毫而就。但他每次写完,略一吟咏,即随手撕掉。有人问他:何不抄录下来,我在山林壑谷中诗出名,哪还希图 林逋脾气很怪,但却酷爱梅花、仙但遇佳奇品种,便四周。闲暇之际,逋在孤山隐居时,横斜水清浅,暗香

留给后人呢?林逋说道:隐居,现在尚且不想以名扬后世呢? 既不娶妻,更不要子,鹤。他常常四处寻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

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和靖先生

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人称放鹤亭。这是元朝人为纪念林逋而修造的。亭内置有清朝康熙皇帝临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舞鹤赋》。冬末春初,登亭远眺,各色梅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蔚然可观。鉴赏家们认为,孤山放鹤亭一带,是西湖赏梅胜地,梅花盛世历千年而不衰,也许是托福于林逋对待梅妻的深厚情意吧。 2、王冕与梅花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笔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3、毛泽东与梅花

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者注: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

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


中国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也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也是毛泽东所赠。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

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井手书过。宋初林逋隐居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为娱,人称“梅妻鹤子”,其诗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尤以咏梅著称,风格幽静淡远,艺术性很高。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最为人称颂。《毛泽东手书古诗选》一书中便有这两句。

1961116日这天,毛泽东为查找明代高启咏梅花的一百诗,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封信。早晨6点,他请田家英替他找来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8点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干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不久,又写信说:“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来。’下四句忘了。请问知。”田家英很快查清,九首之一,后四句为“寒香漠漠台。自去何郎无好毛泽东欣喜非常,当天即 毛泽东生前很喜欢听的歌,江青有感于此,在

高士卧,月明林下美入一下史馆老先生,便该诗为明代高启《梅花》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咏,东风愁寂几回开。”用草书书写了全诗。 电影《红岩》中“江姐”1962年中南海的一次舞

会上特意播放了“江姐”的唱片,并把歌词作者介绍给毛泽东。“江姐”在歌中唱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这歌声唱出了梅花的高洁,也唱出了革命者的风骨。江姐的歌声之所以能打动毛泽东,就在于物态美与情态美在她的歌声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

由于毛泽东对梅花有如此深的眷恋,所以,他所使用的东西也就多用梅花图案作装饰。当然,这些地毯呀、瓷器呀、笺筒茶杯等等,并不是毛泽东亲手挑选,购买的,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摸清了毛泽东兴趣、爱好,自然知道当买什么式样的东西,不该买什么式样的东西了。

像所有的老人都容易感时伤怀那样,毛泽东暮年也为孤独寂寞所困扰。为抒发郁积的心绪,毛泽东把眼光投向洪皓的《江梅引》、蒋捷的《梅花引》等借梅寄兴的诗作。“却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这样悲慨无边的诗句,与以前的毛泽东很难产生共鸣,但这时却紧紧攥住了毛泽东的心。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写景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事过境迁,境随心换,同样是梅花,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历史时期,给予毛泽东以不同的感受和慰藉。 梅花,是毛泽东心灵的祭品,是毛泽东无言的墓志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25e623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