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通议》读书笔记

2022-04-27 00:38: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变法通议》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法通,笔记,读书

《变法通议》读书笔记

詹媛 历史13 201302405159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在学习维新变法的时候,就对梁启超先生的《变法通议》就有了极大的好奇心,我在想着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能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产生救亡图存的影响呢?而在我接触这本书时,由于我个人的文言文功底的不足,致使我在阅读此书时不能很好的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再加上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对当时清末的状况只能从先人留下来的资料所能了解到,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因此本文仅代表我个人阅读粗鄙的见解而已。

在阅读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梁启超曾说的一句话,那即是:1896年,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因此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那么《变法通议》中的“变”有什么样的含义?它是否是指中国千年不遇之变局?它的“变”又到底是变在哪里呢?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走进这本百年的著作之后,联系自己曾在课堂上学到的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以及我们现在应如何的借鉴本书中的精华,怎样去避免历史的错误再次重演。

一、《变法通议》的主要思想及其内容。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时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发表的起止日期为1896年至1899年。《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12篇,刊于1896年至1898年的《时务报》《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两篇,刊于1898年底至1899年初的《清议报》。而在当时使得《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此书算的上是深得民心。

在《变法通议》这一书中,开篇的《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上引历史,下及现实,左观印()(),右览俄()(意志),极言变法之必要,他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


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所以由此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革,以“变”之形式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可以与世界各国比肩而立也。但是在面对法之如何变的问题时,“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所有这些最终又需依靠体制的变革,这即是说,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这对今天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关于教育的变革。

我们在阅读本书的内容时就可以明确的知道,梁启超先生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法,在《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等论文中都有提到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教育制度的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民智开于学,兴学立于教,因此,教育是系乎国家兴亡的大事!那么,为什么会有学校不兴,教育不立的现实呢?梁启超指出,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使然。统治者为箝制思想,便用制义、诗赋、楷法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此便使学校存其名而无其实。所以在国难当头之时,中国惟有陈旧落后的兵器与狂妄自大的士人来与列强的坚船利炮对抗,最终只能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面对士、农,工、商、兵五等级的划分,封建等级深严的制度,日日腐朽的清王朝,我们只能埋首叹息。

在《论师范》中,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张:“一须通习六经大义,二须讲求历朝掌故,三须通达文字源,四须周知列国情状,五须分学格致专门,六须仞习诸国言语,”从京师到各省府州县,遍设小学堂,同时辅之以师范学堂。小学堂之教师由师范学堂之学生充任,以小学堂教学之效果,来检验师范学堂教学之效果。如此,“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

在《论女学》中,梁启超提出了“欲强国必由女学”的惊人之论。梁启超列举了世界诸国之女学状况,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也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也次强,英、法、德、日诸国是也;女学衰微者,则其国得存已为辜事,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说,到了太平之世,国界、种界、兵事全无,男女也无有分别,男女“皆可各执一业以自


养,而无或能或不能之别,故女学与男学必相合” 因此,梁启超于当时中国妇女并受身心二重戕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指出,中国妇女不仅深居闺阁,足不出户,以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未可作诗填词,无论实学,而且要蒙缠足毁体之害,所以,“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打破了我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古局面。

三、思考与感悟。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直是我国的政治家、改革家所借鉴的方法。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它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极为重视的国民问题。

在《学校总论》的最后,专门论述了教育经费问题。梁启超指出,没有教育经费,学校之议无异空纸,所以,“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指筹措教育经费)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所以,梁启超沉痛地疾呼:如果今日仍不图举,则“恐他日之患,其数倍于今之所谓二万万者,未有巳时。”从《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中,都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现我国所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金钱至上的观点都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道德滑落、人心冷漠。我国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接踵不断,不论是在教师的素质层面,还是幼学的大力发展,不管是中小学生的升级考试,还是硕博研究生的选拔等都是与《变法通议》有相似之处的,但是《变法通议》把兴学校、育人才作为变法的根本,把教育作为开民智、兴民权的基础。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所以在我们当今的改革中,我们要统筹兼顾,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样也要看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改革不能照搬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发达国家的制度,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一点一点的使我们的教育制度,使我们的综合国力等方面提升,让我们的国人以我们的国家引以为豪。

所以在面对我们如今的深水区改革与当时清末千年不遇之变革不同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在改革时都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就简单的一言以蔽之。虽说“以不变亦应万变”是千古流传下来的哲学道理,但是在变革之际,改革之时,我们要当变则变,以“变”而取胜者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d5b55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