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蒙太奇——潘庆玉老师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2022-07-25 09:1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中的蒙太奇——潘庆玉老师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课例分析》,欢迎阅读!
潘庆,边塞诗,群文,蒙太奇,执教

诗歌中的蒙太奇——潘庆玉老师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

课例分析

摘要:潘老师在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边塞诗讲解,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群的讲解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潘庆玉;边塞诗群;蒙太奇;教学艺术

2018112日,潘庆玉老师在山东师大二附中执教了由杨炯的《从军行》、陈陶的《陇西行》、金昌绪的《春怨》和张籍的《凉州词》组成的《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公开课。该课对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观看潘老师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明白了普通教师与优秀老师之间的差距。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教学技能技巧的应用,而在于是否有源泉活水的滋养和浸润。

潘老师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对每首诗逐句逐联地分析其内容和写作手法,而是让学生观看了一个电影视频片段《辛德勒的名单》,并让学生注意电影切换组装镜头的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潘老师的生动介绍,学生们知道了两种叙事类蒙太奇和三种表现类蒙太奇。然后,潘老师带领同学们运用这些蒙太奇类型来分析《使至塞上》和当天所要学习的四首诗。由此可见,潘庆玉老师不仅对文学教育学方面有所研究,而且还了解一定的影视编辑的知识。

当然,这些只是潘老师知识宝库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文史哲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才是潘老师智慧的根基。因为只有平时积累大量的知识,在思考的时候头脑中才会迸发智慧的火花,看问题才会有情感的深度、生活的广度和理论的高度。

古代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术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现代民主化教学方式也蕴含着在某些方面教师要像学生学习的寓意。这些理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某些教师因此为自己的懒惰和无知找借口: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不会也是正常的,学生比我知道得多是这个学生本身出色等等。对,教师不是绝对意义上知识的化身,但是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一名老师真正做到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使知识体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和言行修养中时,才会在学生间建立一种威信,或者说是一种对博学者的崇拜。

所以,书还是要一直读下去的,临时抱佛脚只能应付一时之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才是语文教师的正确做法。因为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自然是文思泉涌。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掌握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习一首诗歌不如让学生掌握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方法。这是新课改和终身教育以来所有老师的共识,但是如何去做却成为一个难题。

以杨炯的《从军行》为代表的这组边塞诗群,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有其独特之处,其作者、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等各不相同。如果一首诗一首诗地细细品味,一节公开课的时间未免捉襟见肘。所以,潘老师立足于这些边塞诗的共同特点,将电影画面切换和组装的知识应用于诗歌的学习,并让学生在掌握方法


之后自主去分析所要学习的诗篇。不光如此,潘老师还带领大家了解唐代疆域图的变化和兴衰变化,以达到让学生了解边塞诗中蕴含的不同情感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就像是拥有了打开边塞诗歌鉴赏大门的钥匙:由鉴赏一首诗扩展到一组诗群,由诗群扩展到更多的边塞诗。 读到这里,不免有人会断章取义:这种方法真的会这么灵吗?诗歌鉴赏甚至文学鉴赏并没有百试百灵的万能钥匙,这种方法自然也不例外。但它最起码教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思路和途径。当学生拥有多方面的鉴赏思路时,或许,他们文学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世间安得双全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去修正。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通过对电影蒙太奇的讲解,主要让学生体会和分析这四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如何移步换景的。使在座的学生和教师都情不自禁的化身为电影导演,跟随着潘老师的脚步,将一首首静态的边塞诗变成了一连串形象生动的电影片段。

这样做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必然会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意境的感受和把握。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某些诗歌之所以传颂不衰就是能够引起人们心里的共鸣,无论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无论是豪迈的还是忧愁的。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与读者对话、触摸读者心灵的过程,尤其是对抒情性极强的诗歌来说。试问,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壮志豪情,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烈,那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愁怨……不去一遍遍地朗读怎么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其实,在并不是潘老师的失误。在上课过程中,潘老师也说过:大家下课把它们熟读背诵,课上时间有限,我们就不让大家在课堂上读和背了。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讲完四首诗并且兼顾情感、意境、写法和过度转换等各方面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但是语文教学有时候就需要强求。也许,正是这种强求,才推动大批大批的专家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的大行列中去。不仅让人心生感叹: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有异议的地方不影响我们肯定这堂课的价值和成功之处。其创新点和成功之处,依然是中小学生老师所要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00.

[2]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9:16-27. [3] 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00-254.

作者简介:蒲京,19968月出生,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莒县,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1670f9d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