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2022-06-27 00:12: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欢迎阅读!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河北,大地,教授

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作者:暂无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4





声气相通30多年,山区农民心目中的李保国像个农民——黝黑的皮肤,稀疏的头发,长满茧子的双手……也真是个大教授——枝头丰硕的板栗、核桃、苹果都蕴含着他的学问。回望30多年来的路程,李保国,这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推动河北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之中,真正把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写在了人民心中。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当他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生产队长问:“你多大了?”李保国老实回答:“我1958年生。”队长说:“小伙子,我19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面对轻视,年轻的李保国挑战:“给我100棵树。”

一年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总产量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李保国树上的。

村民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

正是从这时起,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0余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当年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繁,交通不便,2/3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在前南峪,李保国挑战的并不是生产队长,而是这里的山水。前南峪村的后山上,土壤瘠薄、不涵水,有机质少,是典型的石质山地,再加上干旱少雨,“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多少个夜晚,他在煤油灯下分析数据、悉心钻研,寻求破解之法。

要让树木存活,只有加厚活土层。但土从何来?

如何不被雨水冲蚀?“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土厚了,水多了,树也就活下来了。”李保国带领农户选择爆破整地的方法来聚土积流。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薄土集中填充到沟里。这样,下雨时也能汇集雨水,从而使干旱山地逐渐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

19968月,内丘县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冲成乱石滩。这场暴雨也将李保国与这个太行山深沟里的小山村联系了起来。地没了,山烂了,路垮了,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一面流泪一面不忘用苹果招待李保国。李保国看到“小黑蛋子”似的苹果一咬一层皮,难看又难吃,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帮岗底村治山,搞果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fd6bd77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