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诗

2022-03-19 23:54: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诗》,欢迎阅读!
杜甫,海棠,为什么

杜甫号称诗圣,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留传下来的就有一千四百多首。兵战征戎到日常社会风俗,从四季变换、田野小景到各种花卉动物,凡所际遇,皆有吟咏。颇令人费解的是,在众多咏海棠的诗人中,却少了杜甫的身影。海棠花向来以蜀中为盛,而杜甫又曾久居四川,在成都草堂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川中风物、人情、轶事、花鸟等等皆有吟咏,却唯独不见咏海棠花的诗。 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诗呢?后人对此议论纷纷。未见之说:杜甫不曾见过海棠,故杜诗无海棠也。持这种观点的是南宋杨万里,他在《海棠四首》中云:“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杜甫是否未曾见过海棠,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从海棠的栽培历史和杜甫的生活经历中去推断。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山海经》(先秦时期)和《三巴记》(三国时期)中都有关于川中海棠的记载,这说明川、陕等地很早就有海棠分布了;再从人工种植海棠的情况来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上林苑时,苑中便栽有群臣敬献的海棠四株。唐大明宫、兴庆宫内也都栽有海棠。而杜甫年少时游历过齐、赵、吴、越等地,困居长安时,曾供职于大明宫任左拾遗,安史之乱后迁居成都,足迹又遍布川蜀,显然,不曾见过海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失传之说 :陆游就认为杜甫有过海棠诗,但已失传。他在《剑南诗稿》卷《海棠》诗中自注云:“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曾几在《茶山集》卷四《海棠洞》中也说,“杜老岂无诗,应为六丁取。”不管是说被六丁神取去,还是说失传,皆猜测之言。古人手稿、作品流失本属平常之事,杜甫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流传下来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另外一千多首诗哪去了,应当是失传了。即使失传,也不可能所有的海棠诗都遗失了,可能陆游自己也不敢确信,故又说即使杜甫真没做海棠诗,那也像屈原不咏梅花,二谢不咏菊花一样,碰巧不咏而已,实在不必在上面多废心思 “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

避讳之说 :王禹偁《送冯学士入蜀》云:“莫学当年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因循在诗中是避讳的意思。《古今诗话》里也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在古代,文人是很讲究避讳的,子女不能直接称呼父母名字,否则便视为不孝。杜甫因避母讳,所以才不作海棠诗。就像他避父名闲之讳一样,杜诗中全无“闲”。清代李渔反对,他说:“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杨义先生认为,杜甫的故乡是河南巩县,没有听说那里长有繁盛的海棠,在杜甫母亲起小名的时候,海棠不是诗的意象。因此,她根本不可能用海棠当乳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杜诗中无海棠,是因为在盛唐时期,海棠花还未受到关注,也就是说,海棠花在杜甫那个年代还没有真正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盛唐时,杜甫未写过海棠,李白、白居易、韩愈、元稹、柳宗元等大诗人也都没有写过。海棠在唐初称为“梨花”或“海棠梨”,到晚唐时才为“海棠”。也是在晚唐,海棠才逐渐进入到诗人们的艺术视野中,到宋代之后才形成了一种文学审美意象。因而,杜诗中无海棠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安石说:“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他的意思是,杜甫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却无心为海棠写诗,让人深为海棠未入杜甫的诗而为海棠觉得委屈。苏轼在《赠李琪》中写道:“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在他看来,杜甫不写海棠诗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也不需要强作解说。吴中夏说:“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他认为海棠花姿艳丽,连杜甫笔下都很难描绘。


从上述几种说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晚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仍然是欲说还休,争论不止。在我看来,还是比较赞同避讳之说。在古代社会,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甚至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准确的来说,杜甫避的是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起名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论理观念的体现。但其实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如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因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不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凡避讳者,都须找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可以说那时的人们在避讳问题上真是费尽了心思。家讳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乎古时的人对讳唯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所以杜甫因避母讳而不写海棠诗显得合情合理,但这一切都是在他的母亲名海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判断,也是我的一种粗浅的看法。至于杜甫到底为什么不写海棠诗的理由恐怕只有他自己知晓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e7282b9aaea998fcd220e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