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赏析

2022-07-10 19:0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卖炭翁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 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 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 805)末年起, 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 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 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 “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 之。”

句解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 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 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 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 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 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 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 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究竟是为什么? 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 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 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 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 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

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 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 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 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 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 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 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

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 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 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 “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 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 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 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 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 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 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 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 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 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 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 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 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 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 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 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作者陈才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dad927c7d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