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初中教学教案

2022-07-01 13:0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初中教学教案》,欢迎阅读!
木兰,教案,初中,教学



木兰诗初中教学教案

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第13自然段)代父从,踏上

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读音。唧唧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燕山 征途(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第7自然段)胡骑 啾啾戎机 朔气 金柝 策勋 阿姊 红妆 霍霍 帖花黄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3.

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教学重点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2.多方面理

解民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木兰形象的把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二、诵读课文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三、概括情节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



附文赞颂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1.朗读第一部分。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

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

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2.朗读第二部分。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3.朗读第三部分。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

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

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4.朗读第四部分。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五、分析木兰形象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1)参前的木兰:是一个勤

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是经过反复深思的。2)参

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

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



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

事推向,增强感染力。七、写作练习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附:学生作文日已过午。大道边,长亭旁。穿

着节日盛装的人群。一对白发的老夫妇,互相搀扶着,望向大路来处的远方。一骑快马扬起阵阵尘土,飞奔而来。一位英武的将,穿着重重的铠甲,挥动着马鞭,盯着人群,满脸的急切。终于,快马融入人群,大道边成了欢乐的海洋。将跳下马来,那一对老人认出了来人:正是他们日思夜盼的女儿木兰。木兰奔向他们,倒身便拜,口中喃喃叫着阿爷阿母,多年的思念全化成串串

珠泪,簌簌落在土地上。老母抚摩着木兰的头,竟泣不成声。老父衣袖半掩着面颊,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俊俏的木兰娇嫩的面庞,出现了乖女儿手提衣裙在井沿打水的情景,出现了手捧文告沉思默想拧紧的眉头,出现了穿上刚买的铠甲跨上战马、飞奔向战场的身影……木兰的面前是她早已老朽的父母啊!欢乐的人群裹着这位得胜的将,缓缓移向内城。花家宅内。一片节日的气氛。阿姊房内,午后的阳光从窗子斜射进来。阿姊正欲出门,匆忙间又折




身回来,对镜弄弄衣襟,拂拂鬓边,镜中的人儿喜气溢在眉梢,似在对自己说:我那日夜思念的妹子啊,今番你得胜返乡,我怎么能蓬头垢面地见你?听到外面的喧哗,她向外面张望。只见小弟提着一把尖刀,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发出霍霍的声音,红扑扑的脸上,汗珠在闪光。圈里的肥猪似乎已个姑娘开口说话了:“感谢大家送我一程,我们后会有期。”接着施了一个礼,长裙下婀娜的身姿更给木兰增添了万般妩媚。士们立刻睁大了双眼,微张的嘴半天闭不上:真不敢相信,面前的这个女子竟是跟他们浴血沙场的木兰将!他们脸上的神情明示着:十二年的出生入死,乔装打扮的她该有多少经感到了危机,撞得木门咚咚地响。得意的笑意在脸上闪现:大黑和小白啊,别看我平时是你们的猪倌,可关键时刻还要你们来帮忙,大将姐姐衣锦还乡,我要让她品尝家乡的美味了。远处,鞭炮声响起来,阿姊款步轻挪,出门迎接木兰。木兰卧房里。装饰一新。喜色飞红了面颊的木兰,咚咚地奔向东阁,打开檀香木门,抚摩着那古铜色的门脊,感到比手握战刀柔软得多,也温馨得多。门下,织机依旧,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她离开织机又坐到垫着厚厚棉絮的床上,窗上的帘幕撩着她的脸,跟春风一样醉人。就这样,她从东阁到西屋,这里看看,那里碰碰,没一样不陌生又熟悉。衣架前,她脱下沉重的铠甲,换上家人为她准备的盛装。紫色的湘绮作为下裙,明黄的上襦衬得脸色明艳照人,乌黑的长发梳成倭堕髻。面对铜镜,木兰拈取花黄贴在鬓边,于是,没了英雄木兰的身影,现出女儿木兰的娇羞之态。木兰沐浴在周围亲人爱抚的目光中。夕阳西下。宅门前。士齐集。一同归来的士们在等待他们的将出来,最后告别,然后各自返乡。院门响处,却不见将的身影,唯见一个姑娘家,踩着轻盈的碎步走来。“将哪里去了?”有士问。却见那



聪明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87745e1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