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的示范效应

2022-04-13 17:20: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媒体的示范效应》,欢迎阅读!
效应,示范,媒体

论媒体的示范效应

一、媒体的示范效应

什么是媒体的示范效应?模式示范论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新闻媒介效果理论,“媒介内容对受众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媒体的示范效应怎么来?这一理论主要由两个典型例子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一是美国学者论诺.韦茨曼和她的同事对供学龄前儿童看的小人书内容进行分析;二是美国学者西伦.洛里及同事对肥皂剧的饮酒镜头对妇女酗酒行为分析。

西方社会责任论中提出,新闻不仅要给予公众充分地表达意见的自由,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教化社会公众。媒体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发表舆论,基础是在媒体全面、正确、客观、公正的公布信息的基础上,而面对缤纷的信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公正的,哪个最接近事实。

而如今大众传媒以无可比拟的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使它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建制。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的伦理问题也愈加突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媒体也越来越向商业化地方向发展而逐渐忽视了本身应该具有的积极地示范效应。少数传媒依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肆聚敛财富,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出现了低俗的唯利化、媚俗化的行为倾向。这种无视真善美、迎合假丑恶的行为现象已严重危害着公众、社会和媒体自身。

二、媒体负面的示范效应

1)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媒体示范效应

正如现在各大卫视非常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它创下了高收视率,一方面它也遭受到了各方的指责,因为它在触碰着社会的道德底线。节目中出现的一些类如“我还是坐在宝马车里哭吧”一类言论更是在我们的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像嫁了好丈夫这样的想法自古就有,但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这种言论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本无可厚非,公众无权制止你,但是这种言论在公共媒体里进行这般广泛的传播,就会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这种言论既然可以在这样大的电视媒体里播出那就是具有一定合法性的,这无疑是在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承受底线。一个本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相亲节目如今却成了拜金和炫富的舞台,个与人生与爱情相关的话题,过程中却充满了铜臭、讥讽、露骨、自私,甚至是互相谩骂。电视相亲节目出现的这种堕落泛滥现象,出现的这种低俗言论,媒体的选择和责任缺失成为了最主流的助推剂。在一个剩男剩女广泛存在的年代,一个情感爱情正在经受哦巨大考研的社会转型期,一个人究竟会怎样思索自己的人生,究竟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价值观正在日益多远化,但是对于转型期的媒体来说,又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做出集体性的选择,媒体应该很明确的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宣传什么,这才是一个电视媒体应该做的。 2)透过悟本堂事件看媒体伦理问题

“养生明星”张悟本迅速走红媒体传媒可是功不可没的,是媒体把张悟本“神话”了。今年2月以来,张悟本靠着湖南卫视的养生节目《百科全说》迅速走红,不仅如此,公众发现张大师背后其实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嘉宾通过电视走红,他的付出很快就成倍回收;文化公司会帮他策划后面出书等活动,从中收取不菲的策划费用。一些新播出的节目也需要炒作,它们和那些慷慨激昂的嘉宾互相提升着节目收视率。敢问媒体的伦理道德又何在呢?


张悟本成名了,受众疯狂了,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伦理的短板再一次暴露无遗。媒体对收视率的追逐胜过对节目嘉宾的筛选考量,只要嘉宾语言活泼,时不时地能蹦出几句雷语提升收视率,观点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常常可以忽略。媒体以娱乐化的方式向受众传播养生之道没有错,但是像包装娱乐明星那般将养生嘉宾包装成大忽悠却是损媒体职业伦理,这不是在“愚化”受众吗? 3“示范-模仿”效应背后的媒体伦理

20103 23 日到5 12 日短短50 天, 我国发生了6 起校园凶杀案,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校园凶杀案的媒体新闻报道中,内容主要集中在凶案过程、凶手情况及凶案发生背景这三个方面,《扬子晚报》还对现场和凶手的图片进行了刊登。其中在报道福建南平和广东雷州校园血案时,还刊登了现场的惨状和凶手的作案工具。可见,这些报道在细节上给予了凶手行凶手段及其社会影响最大化的呈现,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是凶杀场景真实再现带来的恐惧感无法消除,作为大众化报纸,容易激起受众对于受到人身伤害的恐惧,同时这也给一些原本就对社会存在不满的人提供给了暗示,“鼓励”了一些人对这种犯罪行为的模范。媒体在报道暴力事件时应当背负起的责任。唤起公众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对暴力的警觉与拒绝,以及对正义的正确认识。媒体应该发掘这些惨案背后的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个案进行详尽的报道,对凶手犯罪原因的探讨封闭化、固定化。

三、 应对与策略

1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 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2)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用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来引导社会、指导实践。这是现代传媒必须坚持的神圣使命。媒体要牢牢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传播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各种资讯,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精神产品,积极 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引导公众健康向上。媒体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公信力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电视相亲类类节目,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媒体既要看重收视率,但也不能把收视率看作是唯一的,节目的收视率只是一个路径,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尤其对于婚恋节目,媒介有责任让参加节目的嘉宾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应该懂得区分私人空间与公共场合话语情境的区别,不同的话语情境形式应该区分对待。平常在私人空间说的一句玩笑话,放到电视上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放大效果。

在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一些媒体选择了经济利益。比如悟本堂事件中,媒体就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社会利益。对于媒体来说,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经济利益要让位给社会利益。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不利于社会的进 步,也不能反映社会的全貌。

媒体如果希望摆脱恶性案件报道的“示范—模仿”效应所带来的困扰,


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应当是新闻报道方面价值的走向,媒体在报道暴力事件时应当背负起的责任。唤起公众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对暴力的警觉与拒绝,以及对正义的正确认识。媒体应该发掘这些惨案背后的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个案进行详尽的报道,对凶手犯罪原因的探讨封闭化、固定化。在媒体新闻呈现上, 于该类事件报道的版面和时段安排上,不要过于突出和集中;对犯罪细节,不宜过多暴露;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报道更多理性的解释和意见,疏导社会情绪,深层次挖掘社会问题,在宏观价值层面进行剖析,充分尊重校园凶杀案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3)公众应该理智客观地看待媒体报道,不可一味偏信,更不可盲从。

综上所述,媒体应该确定好传播活动的价值选择原则,发挥媒体应有的积极的示范效应,更好的构建主流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甄东霞 《从相亲类节目的火爆看媒体之责任———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20114

张金阳 《校园凶杀案媒体报道中“示范—模仿”效应背后的伦理考察》 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4d53f06bed5b9f3f90f1c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