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2022-03-24 03:3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改善,方法

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当前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按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这话颇有道理。因为儿童出生以后,总得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里。家庭成员们,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日常教育等无处不在有意或无意塑造着儿童的个性品质。我们的老师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2>5的现象:幼儿在幼儿园内辛辛苦苦教育5天,难以抵挡幼儿放假在家消极教育2天。因此说,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品德的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固然闪现明亮的火花,但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同样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暗晦的阴影。尤其是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工作,又因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结果欲速则不达,产生了反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淡薄,教育行为落后。据现状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的学历低,接受教育少,或工作忙,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不会辅导孩子功课,不过问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大多家长不学习、不看书,而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喝酒、搓麻将、打扑克、上网、玩游戏、看电视,主观上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认为家庭教育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学习教育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根本不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行为习惯、基本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 娇生惯养,过分溺爱。父母的溺爱、迁就、姑息常常是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专横、懒惰、依赖成性的原因。特别是独生子女,往往由于溺爱、迁就、以孩子为中心,从而养成了儿童的怪脾气和坏习惯。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吓着。”父母对孩子每求必应。大有“要星星不敢摘月亮”之势,比如说有一个儿童在家里想要骑木马,但没有木马,便哭闹不止。其母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丈夫趴在地上当马,儿子骑在爸爸身上,爸爸满地爬,以这样的方式讨取孩子的欢心。另外因近些年,一些父母出去务工,或是父母自己玩心较重,只生不养,不少的幼儿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抚养。于是,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同时有的父母虽然也重视孩子的家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细节。如孩子顶嘴、自私、没礼貌、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使孩子就养成了一些错误行为。于是就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回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3. 粗暴、放任。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简单粗暴;另一种现象是放任自流,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呈现同一个在家庭。粗暴表现在很多父母都将自己摆在家庭的绝对权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或者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放任自流表现在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

4. 对孩子的教育给予思想上的忽视和方法上的不恰当。有时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为了省事,随便说谎。有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感到不耐烦,以训斥了之。时间长了,孩子会把父母做为榜样,也学会了说谎,而且还逐步养成乖张暴戾的坏习惯。

二、家庭教育改善方法

鉴于上述种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成长引起的严重后果,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疏导和抵制,对品德不良的幼儿的心理给予及时矫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


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把社会道德要求逐步转化成为幼儿的自觉需要。用新的道德要求,逐步克服不良的思想意向和行为习惯。为使少年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理智对待幼儿教育。家长给予幼儿的爱,是幼儿教师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障碍。但是家长的爱如果过度就会变成溺爱,所以需要幼儿教师进行调节。幼儿教师是站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会以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所以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并没有构成对立,家长要理智的对待幼儿教育如在教授孩子文明礼仪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因为溺爱孩子,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礼节不甚在意,但是教师就会要求在得到帮助后一定要说声“谢谢”,在伤害了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说声“对不起”。而家长有时候因为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常常会忽略这些,而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舞蹈,会些什么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

.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素质的提高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父母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从远处着眼。父母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品德行为去熏染和影响子女,把民族的良好美德,光荣的传统在自身闪现出来,坚决杜绝一切不良的习气和行为。创造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安稳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3. 家庭教育最忌讳简单粗暴,这样只能毁灭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对孩子的一味惩罚并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短时压抑他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在爱的驱动下的一种自觉自愿、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舐犊之情。父母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是非明确。对孩子的正确言行给予充分肯定;对孩子的错误要严肃指出危害性,及时讲清道理。摆清利害关系。绝不可一味以棍棒相见或冷言冰语斥之。使孩子不断地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4.品德上的培养与塑造。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中,父母之所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们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在孩子的学业上,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方法上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另外父母要正确指导孩子与外界的交往,正确的交往,父母应当给予支持,但要引导他们分清是非。

5. 能力上的锻炼与要求。①让孩子学会独立。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日本有句教育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生活方面,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养成起床叠被,自己刷牙洗漱的好习惯;扫地、收碗等这些小事要让他尝试着去做,让他知道没有人会给他永远的照顾,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在学习方面,让他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学习用品、书包自己整理;一些小事情由他自己做主,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快乐。②让孩子自然发展。家长们应当学会让孩子自然发展,不要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孩子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却不顾孩子自身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③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鼓励创新”,而不能满足于“克隆”。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


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要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6. 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一是讲座。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做关于《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怎样配合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等专题讲座,主要以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念,有效提高了家长素质。二是提供学习资料。针对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理论知识缺乏的问题,动员家长订阅《家庭教育时报》《家教育指南》,并指导家长阅读,为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总之,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直接因素,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中起到较大的影响。面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解决目前存在于幼儿教育中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31c2d23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