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

2023-05-07 17: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欢迎阅读!
经历,死亡,一生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再高贵的精神,再美好的生命,都会随着死亡而消逝。 人们恐惧死亡,敬畏死亡,祭奠死亡。

中元节,古时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相比其他传统节日,中元节透着一股“寒意”,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鬼节”、“亡人节”,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

潜移默化中,每个人中国人都在节日中感受到死亡的教化。 慢慢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1

生物学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开始

生老病死,一个人从生下来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场修行。 中国人说:未知生,焉知死。

希望人们珍惜当下,不要考虑太多虚无的事情。

中国人的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寒衣节都是与死亡有关的节日。

人们扫墓祭奠,缅怀已逝的亲人或者朋友。 同时也是接受死亡,明白人生终究是有尽头。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生命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由死亡赋予的,因为有了死亡,生才显得更为重要与珍贵。

2

社会学死亡: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道别

有本书叫《最好的告别》,记录了现代人如何接受衰老,体面地面对死亡。


如何平静地和亲友做好最后的嘱托和交代。 但是更多的告别是无声的,甚至来不及告别。

《在人间》节目里,有一个叫倩倩的女孩,妈妈不幸感染肺炎去世。

去世前,妈妈给她留下的字条写着:

“你做蛋糕的面粉过期了,我给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你一个人生活以后买小包装的,日子是要精打细算地过……”

前几日,母亲还在唠叨她啥时候结婚。 转眼之间,母亲就已经去世了。

孩子们在门口跪着磕头送一程,最后一面都那么仓促。 太多遗憾了。

你爱的人和你说着话,穿了件普通的大衣出门。 但他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回来。

冰箱里还有没吃完的菜,阳台还有在晒的床单…… 有些离开真的太仓促。

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对死却没有准备。 人生没有永远,来日并不方长。

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别拖延,别等待。 因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3

人本心理学死亡: 遗忘,是彻底的死亡

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他就真正意义上消失了。 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仿佛从没来过。

寒衣节的初衷是天凉了,给去世的亲人,送去阴间的衣服。 清明节是打扫房子,让先人住得舒服。

中元节则是秋收之后,供奉新米,请求祖先庇佑。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这是中国人“事死者,如事生”的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d9b4f6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