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补写或概括论据

2022-12-16 11: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补写或概括论据》,欢迎阅读!
议论文,论据,概括,中考,阅读

中考议论文阅读:补写或概括论据

想和做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他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 文章开头两段指出关于“想和做”存在的两种现象,围绕其展开论述。 B. 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的原因是人在劳动中动脑子,能够一面做,一面想。 C. 文章第⑥段运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D. 人应该花功夫想想自己做过的事及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做可以得到进步。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将想和做联结起来”?请简要概括。(3)

3(补写论据)请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事实论据。(6)

1.(3)C 【解析】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学习游泳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2(3)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②要观察;③还得要有行动。 3(6)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希望中国能自主研发核武器,于是他毅然回国,忘我工作,兀兀穷

年,终成伟业。

示例二:居里夫人立志科学研究,不怕苦,不怕累,埋头实验,废寝忘食,从废沥青中提炼出镭。 示例三:闻一多立志学术研究,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①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 ②一次,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这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细细思索,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

③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另一位历史学范文澜也说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讲的都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思。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但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要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才能真正有所得,靠的就是一往无前的大智大勇。

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如做学问。厨师没有精湛的刀功和对食材的深刻了解,烹不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医生不钻研医术,广阅病例,难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芭蕾舞者的双脚没有一次次猛烈地冲击地板,也断难在舞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⑤在有些浮躁的当下,重申这个道理确有必要。有不少人似乎对需要“孜孜以求”的事物缺乏耐心,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还有一种人长着一颗“玻璃心”,稍遇挫折便“鸣金收兵”“咬咬牙坚持”“攥攥拳顶住”这样的恒心基本看不到。

⑥对于这些屁股“滚烫”的人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坐坐冷板凳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无法选择怎么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当一些人沉浸于各种“成功学”“速成学”时,另一些人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一些人

虚度光阴还在抱怨时运不济时,另一些人早已在“坐冷板凳”的修炼中“轻舟已过万重山”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不妨下点慢功夫,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

(选自《人民日报》2018112019版,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 ..A. 尤比契夫所说玩笑话意思是:“坐得住”就能获得成功。 B. 只要内心有超强的定力,就一定能够成为大学问家。 C. 各行各业要有所成就,都应该要有“坐得住”的精神。 D. 前路漫漫,不妨在“成功学”“速成学”上下点功夫。

2.文中“坐得住”和“立得住”分别指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4)





3(概括论据)你认为右图所反映现象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5)





1.(3)C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对应第②段,尤比契夫所说玩笑话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c60d6fa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