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思潮

2022-03-29 09:17: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艺术思潮》,欢迎阅读!
思潮,西方,艺术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传统



摘要:

西方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是在西方艺术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唯美主义者提倡“为艺术艺术 关键词: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 西方文学艺术 西方绘画艺术 道德约束 正文:

西方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是在西方艺术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它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唯美主义作家和艺术家提出艺术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是没有关联的。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上的或情感上的信息。唯美派艺术家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认为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人们追求的美是纯粹的美,不能把美作为传递道德和情感的载体。唯美主义对在当时的西方艺术流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巨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西方唯美主义的发展历程。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卡利马科斯所创造的亚历山大里亚诗体和古罗马晚期文学的诗歌中,已初见端倪。到了18 世纪,康德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厉害的观念,莱辛、歌德、席勒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探讨。至19 世纪,唯美思想才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最初体现者是法国作家、诗人戈蒂耶,他们提出的艺术艺术的口号是包括唯美主义在内的一切颓废主义流派的总纲领。后来,美国作家、诗人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的观,认为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诗的。英国一系列作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积极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唯美主义美学运动遂在英国展开,并于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次达到高潮。其中,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有力继承者、鼓吹者和实践者。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 世纪,尤其是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传统开始出现了断层:基督教信仰动摇了,理性主义逐渐走向沦落;与此同时,社会形态迅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商业精神也随之得以完全确立。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向度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各种文化形态,试图在处于动摇、崩溃之中的传统价值体系之外,重新建立起人类的精神家园。它前期打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把捍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执著追;后期又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目标,提出了所谓人生艺术化的命题,表现出了对自我实现方式的积极探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一次对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尝试。它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的建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西方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源头之一。

其次,我们来谈谈西方唯美主义传统的特征。唯美主义者提倡“为艺术艺术的口号,并且强烈反对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强调艺术艺术,实际上就是主张把艺术和非艺术区分开来。他们认为艺术艺术体现了唯美主义者的一个更大的追求,那就是将艺术和生活彻底区分开来,也就是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


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不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王尔德提出的这个命题几乎是颠倒了西方艺术自希腊以来的模仿论传统,艺术和日常现实的关系彻底改变了。第二,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唯美主义者们认为劝世训诫、金钱实利的追求,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追求,都不在艺术的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内,他们认为艺术即是它自身,艺术美就是纯粹的艺术美,不应当与道德功利相联系,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的完美。那么艺术自身所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王尔德这样写道:“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魁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美。诗歌也是如此,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这也就是说,艺术的魅力纯粹源于它的形式。另外,唯美主义主张生活模仿艺术和形式主义,有一种对抗启蒙理性的工具主义的颠覆功能。这个思想在卡利奈斯库关于两种现代性冲突的理论得到了深刻阐发。他认为为艺术艺术在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出现,暗中隐含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对抗资产阶级平庸的价值观和庸人哲学。这种倾向在戈蒂耶的理论中体现得犹为突出。艺术艺术是审美现代性反叛庸人现代性的第一个产物。所以,唯美主义把短暂的美视为永恒,强调个性主义,突出艺术的形式和媒介,这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抗。

唯美主义与西方艺术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于艺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所引起的文化震荡的产物,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动摇、崩溃过程中较早的一次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尝试。因为它是尝,所以具有很多矛盾性和荒谬性;同时,又因为它产生比较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开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观念的先河。很多西方唯美主义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唯美主义思想。例如:法国作家戈蒂耶。他的小说《模斑小姐》中,他为小说写的序言被认为是为艺术艺术的宣言。他明确提出文学可以无视社会、道德的主张,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的美,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1840年他发表的诗集《西班牙》中,力图用诗来表达造型艺术代表作《珐琅和雕玉》是他的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它大约由50首诗组成,写景咏物,用罕见的形式和完美的技巧来表现纤细的题材,力求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造型美感。这部诗集被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因此,戈蒂耶当为唯美主义的首倡者。还有英国作家,评论家,美学家王尔德。王尔德通过其现实的人物、巧妙合理的情节,特别是他那些闪闪发光的妙语、警句和反论,突出了剧作中对社会的、讽刺的主题。他的独幕抒情散文剧《莎乐美》以法文写成,集中体现了他颓废的美学观点。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诗剧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唯美主义当前即永久的时间观念,是英国文学中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艺术作品。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艺术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视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雪莱为先驱,也受到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西方唯美主义不仅在文学艺术中深刻体现,还在绘画雕塑艺术中体现出来。拉菲尔前派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在十九世纪前半的法国各领风骚後,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艺术风稍微转向到英国,此时发展出来了两个流派:拉菲尔前派唯美尔。英国皇家美术院在当时势力很大,但拉菲尔前派的画家不满学院派一昧的遵守拉菲尔的绘画法则,毫无创新。因此,拉菲尔前派的先驱-布朗首先提出:拉菲尔以後的画家们,如论他们的名气有多大,可惜他们没有独创一种风格,只是个模仿家而已。所以布朗呼吁画家们要掌握拉菲尔之前的画家精神,这就是拉菲尔前派名称的由来。拉菲尔前派主张自然主义与真实主义,他们用活泼,敏感的笔触直接描写自然,他们虽然模仿拉菲尔之前的各大画家,但却不受艺术上的法则约束。唯美主义画家注重最微小的细节、追求细节的象征意味和追求真实感;文学联系密切,


许多作品富有诗性;描绘古代题材不带伦理好恶的判断,极尽考古真实和声色之美;描绘曼妙的女性人体不似前人般圣洁,纤细、苍白、具少女体态和神情,与世俗的烟火气的女人毫无二致,其色情倾向深受诟病。唯美主义的宗旨也许可以概括为:展现纯粹感性的美,不含任何文学或社会性的寓意打破道德精神禁锢,正如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戈蒂耶更极端地声称: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

总之,西方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对现当代文学艺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对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赋宁1,欧洲文学[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唐正序、冯宪光主编,《文艺学基础理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bd5e16858fafab069dc02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