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2023-02-26 05:2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word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欢迎阅读!
上海大学,练习题,马克思主义,完整,考试

(完整word)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

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精神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仆素和科学。精神起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发展阶段,政治和精神的发展历史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生产方式所制约,政治的功能是把社会存在的物质的生活关系固定化,才能实现代表社会经济基础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经济关系最终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E一、概念题

1 请解释为什么“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答: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在这段话中,恩格斯认为,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完整word)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2. “现实的个人”

:总体定义:“现实的个人”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中,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作为个体是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的完整统一体。

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三阶段的思想,完成了“现实的个人”之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在前资本主义形态下,人表现为彼此孤立和割裂的状态,没有形成人普遍的社会性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彻底打破了人彼此孤立割据的自然状态,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人们组织起来,以资本为中介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全面异化的社会性联系。

在自由个性阶段,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人们不仅其能力真正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其需要的满足也彻底摆脱了异己的状态。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 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段话的深刻意义?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即需要一个剥削阶级的组织,以便维持它的外部的生产条件,特别是用暴力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那些压迫条件下(奴隶制、农奴制或依附农制、雇佣劳动制).

2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议论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例如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说什么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革命在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情”,它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阻碍了社会发展”等等。 根据历史主义方法,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一个明显的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而想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决定历史走向。个人在历史的“必然"潮流中,无可选择,也无可作为;即便在“可否作为"问题上凭着直觉得到肯定性答案,但却无法指出“如何作为".这两个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标签。 3.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 三、案例题

1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看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答:生产一方面是自然关系,比如采集、捕猎、性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就是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是群体动物,以生产活动一定是人的某种形式的共同活动,然而这种共同活动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有是由生产决定的。比如捕猎,是需要人的共同活动才能完成的,人在这里需要合作,但是捕猎活动又决定了人的合作形式,比如都是需要身体强壮的男性,需要用什么样的队形攻击猎物。而到了采集活动中,捕猎中的人的交往方式就不适用了,就会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生产活动。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由于分工把人限定在某个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而这必然产生某个范围内的特殊利益,而“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形成)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要消除这种“异化”,首先“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对立,而这两个条件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F)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现象的两重性,即事实性与价值性?

答: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但这不是说人类的活动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人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关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现象作为人的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统一两者。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2、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理解方法是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常识,运用体验、想象或者移情,尤其是对这些活动的理性反思,达到沟通与共识。2、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注意目的与问题意识,经验观察需要收集资料,通过相互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事实描述方法。3、概括、综合,社会认知的最高日内瓦便是将理性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进行批判性研究,社会批判理论与内在批判。 二、分析题:

18世纪著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孔多塞,在按照进步原则论述了人类历史的9个时代之后,大胆地预言了作为“人类精神未来进步”的第10个时代:我们对人类未来状态的希望,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即废除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同一个民族内部平等的进步以及最后是人类真正的完善化。”“在那里,人人都将掌握必要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中按照自己固有的理性指导自己,保持它没有偏见,以便更好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见解和自己的良心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那里,人人都能由于自己才能的发展而得到保障自己需求的可靠手段;最后在那里,愚蠢和悲惨将只不过是偶然的事,而不是社会一部分人的常态。"

当代学者指出,人类进步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涉及一种对过去的假设和对未来的预言。它的基础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主伙人类是朝着一个确定的和理想的方向缓慢前进-即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推断这一进步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理论对上述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1)社会进步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社会评价要以事实为根据,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

2)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可以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3)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在。

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内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体现。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民主和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引擎。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积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科学的进步将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带给人类带来幸福。

G一、简答题:

1、什么是“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答:“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而“虚假共同体”则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统治阶级为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实际上只是有利于一部分人的发展,而不利于另一部分人的发展.逐步消除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是社会进步的总体趋势。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理解问题上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它要求从人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中来规定和理解人,也即是说,它要求从“关系”而不是从“实体”出发对人的现实存在进行规定,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将融解和扬弃人的“普遍本质”,也将融解和扬弃孤立“自我”的实体化,同时又试图把人的“个性"与“普遍性”内在统一起来,实现对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解.从“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论视域理解人,将使人特有的生存特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绝非关于人的中性社会学描述,而是包括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深刻的价值眷注。这既体现在它为批判压迫和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关系提供价值尺度,更体现在它为人们追求和创造合乎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关系奠定价值支点。 二、分析题: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他认为,历史是由“超人”的权力和意志决定的,人民群众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型的材料".俄国的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等人认为,历史是由少数积极的英雄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群氓,犹如一连串的零,只有把英雄人物这个实数加在这些零前面,才能构成有效数字。黑格尔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是绝对观念、世界精神,拿破仑就代表了“世界精神”,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对以上观点予以分析,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而上述观点不是从社会历史主体-—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说明社会发展,不是从社会本身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是从现实社会之外寻找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或者用超自然的力量说明历史过程与人类进步,或者从神秘的“绝对精神”出发、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而这些研究社会的方法从本质上说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活动的视角来理解人,而不是将人看做纯粹的自然物,或将人看做纯主观的存在。马克思在肯定旧唯物主义重视感性存在的同时,否定了它的直观性;在批判唯心主义超验性立场的同时,吸收了其关于精神能动性的思想。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物质生产条件影响和制约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物质生产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要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离开“现实的个人”这个出发点,用神、绝对精神、抽象的人性等去解释历史,均不可能获得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总而言之,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为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H简答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96cbee0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