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里阴晴

2022-07-25 19:3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画里阴晴》,欢迎阅读!
关于

画里阴晴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

嫩(nèn)绿 渗(shèn)进 朦(méng)胧 妖(yāo)柔 三、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一)概括段意

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二)思考讨论

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

解析: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

2.第12自然段是通过哪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



1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湿和雨在普通人眼里和画家眼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在普通人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作者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解析: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特感悟,是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

4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解析: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本文的中心是如何提出的,请仔细阅读、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运用网络搜集并整理吴冠中的作品及相关材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复习课后作业导入。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艺术贵在创新。

二、领会主旨

1.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解析:第4自然段中的几句话:“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说明作者的绘画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和技巧的糅合。

2.文章为什么以“画里阴晴”为题?

参考答案: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的意境。

解析:本文主要是围绕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展开内容的。中国传统的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作者也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西方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作者最终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又借鉴外国的绘画技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创新。以“画里阴晴”为题形象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从而突出了独特的意境。

三、品味语言



2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宜人。 解析: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清爽宜人的感觉。

2“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请找出这个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说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更加简练。 解析:文言词在现代文中的灵活运用,会使现代文读起来更加精练凝重,假如改为“天微微下着雨”,那么,读起来就觉得有些啰嗦。

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

参考答案:不可以。 解析:“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4“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引用;它的作用是表明作者从传统技法中找到了有相同审美情趣的人。

解析: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者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引用这句诗,说明了作者创作风格的渊源。

5“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暗引和比喻。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巧和方法。

解析:“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四、小结

全文由宜兴春雨引出有关绘画的审美论题,然后就“阴”和“晴”两景在普通人和画家眼里的不同,说明不同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对阴雨产生不同的感受,而后又从西洋画家对阳光、阴雨的表现与作者不同的角度,说明不同文化传统的熏陶对画家不同的影响。最后一段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来说明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五、随堂练习

1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请找出这句话,并指出他的含义。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2.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六、课后作业

1.运用拟人手法另选话题仿写句子。

例句: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2.欣赏水彩画、油画、水墨画,从色彩、技法、内容上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868fa10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