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诗

2022-04-23 10:1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禅趣诗》,欢迎阅读!
禅趣诗

空灵静怡的禅趣诗



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禅的密切关系。禅宗所追求的极境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绝对冥契合一的境界—涅磐,诗人所追求的极境是“天人合一”—绝对的美和自由,可见禅宗对佛性的追求和诗人对诗歌艺术审美追求的极境是相同的。因此,由禅宗的心理感受而过渡到艺术创作的直觉思维,再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艺术界—禅境,在唐宋以后基本上成了中国诗学的主导性观念。可以说是禅宗思想解放了诗人的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诗学的核心部分是由禅宗思想构成的。禅宗的般若理趣,在许多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自号香山居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尊崇佛教,喜参禅实修,写了大量的佛教诗歌。其《寄韬光禅师》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诗中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以诗味回环、禅韵十足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现了十方无限的广阔空间,令人感受到禅师无所执著挂碍、宽广圆融的修行境界和高风雅。在这样一个清溪水流,云霞缭绕,山花烂漫,晨钟幕鼓的清净古寺中,高僧韬光禅师正在清静地禅修。诗人遥想,禅师的智慧和德行是如此的高妙,行道宴坐之处一定是人天景仰,美妙的天香和桂子都在缤纷地飘落。

有很多禅诗是写习禅的居士或者僧人去佛寺或隐修之地参访修学的感受的。如唐朝著名诗人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诗人清晨去自己仰慕的古寺参访,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间高耸入云的树林。青青翠竹林间的小道蜿蜒曲折,通往幽静之地,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木的深处。山林美妙的景色令鸟儿们也身心喜悦,清澈的潭水和明净的倒影,使禅者更能体悟到自心本来的清净与空明在一片静寂之中,唯有古寺钟磐悠扬的清音萦绕不绝,令闻者涤除俗虑,怡然自得。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鲜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丛丛簇簇的棕榈花明媚地开满了寺院,细柔的绿苔延伸进了僧房,诗人和寺僧一起静静地参禅打坐,都沉浸在超绝名言、难以言说的法喜禅悦之中,正此时,闻到了空中传来清雅的异香。此诗借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法喜之乐:佛祖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其解空第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静默禅修之时,因其证悟的境界高妙难以思议,感得天人从空中飘洒下漫天异彩纷呈的香花供养尊者。

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素喜参禅打坐,其诗《庐山烟雨》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变化多端的烟雨景色,和浙江波澜壮阔的钱塘潮,自古蔚为名闻天下的胜景,

1


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咏叹,如果未能到这等风光宝地见识一番,怕是会遗憾终生的。然而到达之后,却发现并无奇特之处,依然是庐山烟雨和浙江浪潮。此诗前一句比喻禅悟之前,因为人心受外物牵制,所以千念万虑都放舍小下,妄生爱憎取舍等迷妄的情执和情见。后一句比喻经禅修而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之后,明白了本地风光,法尔如是,一切外物,都是自心的显现,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悟前与悟后,井无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如高僧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下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东坡居士的这首诗与此语意趣相同。

苏轼的《题西林壁》既是写风景的佳作,也是一个偈子,是首寓理极深的禅诗,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如能生万有,随缘而不变,那么怎样能识得真面目呢?放下执著妄想就是,因为有身见、山见、日月见,所以摸不着自家的鼻子,有种种见,有种种执著妄想,就不见“山”的真面目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正是抒写自己空灵心境的典型作品,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禅宗的方式,追求一种诗禅相融的境界,使创作的诗歌具有宗教般的净化心灵的效果,读之使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黄庭坚精于佛禅,诚于修习,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为解决矛盾,隐于禅乡佛国他的诗在绘景悟理上独得一味,如《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诗人屡遭贬谪,但登眺南楼却不见有一丝忧恨露出,他真正是于“山光接水光”“十里芰荷香”处识得本来清净,既然识得本来清净,则诸法皆是一味“并作南楼一味凉”,这“一味凉”若着于心头.方是真洁凉

明朝陈献章诗《寄太虚上人》“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高僧太虚上人长年在远离尘嚣的石洞里禅修,很少与世俗人交往。同道的知音好友携带古琴不期而至,二人在山间青青的草地上,抚琴赏音,终日无有言谈;禅者清静高洁的身心,与悠扬清雅的琴声仿佛合而为一,不知不觉间,山岩上的鲜花落英缤纷,洒满了禅者的衣裳。

这些清新优美的风景禅诗,呈现给世人的,是春花烂漫的山林,秋意浓郁的月夜,云雾缥缈的峰壑,晶莹清澈的溪涧,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的古寺,和安详恬静、清净怡悦的禅者。这一切对终日奔竞忙碌、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休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2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此“道”即禅理、禅趣。请对王维这首诗中的禅理、禅趣作简要的分析。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首先是时令不同,景象不同,王诗题目为“秋夜独坐”,描写的是秋夜之景,景象是雨中果落、灯前草鸣;周诗诗句中有“春雪霁”,描写的是春夜之景象,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其次,动静不同,王诗用果落、草鸣之动来衬托心中之静,是动景;周诗用不知道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等室外的静景来衬托时光的暗转和读书的勤奋,是静景。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第一首诗写上半夜坐禅,其心境是孤独悲哀的。还要了解王维晚年笃信佛教,喜欢参禅求静,许多是抒发禅理,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一、二句“独”“悲”“欲”从自身的感受写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的流逝,三四句用果落虫鸣之悲进一步加深这种悲凉的心境。宋代文人多喜欢读书穷理,第二首诗写下半夜仍然专心读书的景象,“不知”二字淡而有味,十分传神的写出了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不知道室外景色的变化,可见其读书时的聚精会神,不难推断出其安闲自得的心情。王诗欣赏虚空的状态: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中悄悄流逝。周弼喜欢充实的感觉:灯下夜读,不负时光的暗转。两首诗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诗歌审美趣味的不同。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c32c49cf84b9d528ea7a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