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博文短论(109)七夕何节

2022-08-06 16:5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仲富兰博文短论(109)七夕何节》,欢迎阅读!
兰博,短论,七夕,何节,109

民俗•图说(108

七夕何节

今天是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媒体上充斥着“七夕节是情人节”的说法,看央视新闻,也报道了某地一百对男女青年共度“情侣节”的消息,国家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各地举办“情人节”“情人节”“爱侣节”等名目繁多的活动更是叠床架屋,好一片繁忙景象„„在这个繁忙景象的背后,令人感觉到商家炒作的背后推手的影子。

然而,传统的“七夕节”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人间的牛郎与天上的仙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生儿育女,然而,当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住了织女,悲痛欲绝地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牛郎,一个在河西一个在河东,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遂演绎成隆重的民间节日。

尽管也有民俗学者建议将“七夕节”作为“中国爱情节”或“中国情人节”但这个提法并没有不为更多的专家学者所接受。我也是不赞成者的一个。理由很简单:

第一,“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诉求,作为“中国情人节”提法显然不妥;

第二,牛郎织女实际上是一个悲情故事,唯有在七夕节这一天才能相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七月初七日才“金风玉露一相逢”其它364天却只能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像这种凄凉的不能相守的爱情,绝不可以美化为“胜却人间无数”,与当今时代和国情不符;

第三,牛郎织女的传说,用今天的话来说,恰似“分居两地盼团圆”的夫妻,是政府或有关组织应该帮助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从社会机制上使天下有情人成为眷属,让天下的夫妻团圆、家庭恩爱,而不是轰轰烈烈地搞一个“情人节”,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个造势,就抹杀了分居两地夫妻其余364天分离、相思的艰辛与悲苦;

第四,就是对“情人节”中的“情人”如何定义,尽管中国当代社会开放度已经很高,但一般进入谈情说爱的男女,相熟之前谓“朋友”,婚嫁之前谓“恋人”很少有称自己的未婚妻或者未婚夫为“情人”的,“情人”之别有一番意味,所以,称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五,七夕节的流传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只有简单的记载,后来逐渐演化为一个悲情的节日。这个故事即使在眼下信息和网络发达,催生泛爱的速配时代来临的情况下,支撑爱情观的不仅是时空上的便捷,精神上的慰藉,更需要活生生的物质的富有,和男女的彼此拥有。相比之下,将古老的牛郎织女可望而不可即的凄凉守望,说成是“中国情人节”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已经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悲情的七夕节,它能担负


21世纪今天“中国情人节”的内涵和份量么?

第六,今年七夕节的前一天,正是全国人民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志哀的国殇日,四川汶川、甘肃陇南等地也相继发生了重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少情侣阴阳相隔?多少人含泪祝祷?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使今年的七夕节蒙上了更多的悲凉与悲情,在这样的时刻,立马掀起“中国情人节”的浩大声势,合适吗?

牛郎织女的传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多文人墨客的传承和丰富,可惜的是,元明清的戏剧并未再开拓七夕题材。赵景深先生就曾经指出,《牛郎织女》“与《梁祝》和《白蛇传》不同,它在小说戏曲方面极少影响。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种现存的元曲或明清杂剧传奇是写牛郎织女的”

历经千年的七夕节主要的习俗风尚有:

七夕祭拜,七夕节之前,少女少妇们事先约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摊采购供品。在节日的前一天斋戒沐浴。七夕来到主祭人家,在庭院前摆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后轮流在桌前对着天上的双星焚香礼拜,并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是祈求长得更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则希望早生贵子或能得丈夫与公婆的宠爱等。的地方对空祷祝“乞巧星,智慧星,谁望见,会聪明”。如果这时有人看到织女星,便会喜上眉梢,认为自己已向织女乞到了智巧,今后会象织女一样聪明伶俐。

卜巧游戏,唐宋诸朝以来,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流行着许多“卜巧游戏明朝以来,民间流行“丢巧针”游戏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晒日中,顷刻之间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把平日缝衣或绣花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此时便需全神贯注观看水底针影,如细直如针形或成云物花朵鸟兽之形,则投掷者便“乞得巧”,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反之,则说明没有乞到巧。

结彩缕穿七孔针,此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就流行的乞巧游戏。七孔针大概是针尾有七个针孔,七夕节时让妇女把彩线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乞巧针”平时是不能用来缝衣服的。元朝时也有穿九孔针的,先穿完的人“得巧”迟的人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近世以来,在中国南方,七夕节妇女在祭拜织女时,仍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给每人一根线、一枚针,让她们同时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灵巧和智慧。

香桥会,在江南的七夕节,每逢七夕节都要过一年一度的香桥会。香桥系有香客中手艺高明的人所搭,所用材料均有香客所献。桥身长约45米,宽约0.5米,用裹头香搭成,各种颜色的毛线组成桥的栏杆上的装饰。桥的正中,放上各家各户送来的檀香包堆砌成精巧的香亭。香桥会的主题,对牛郎织女追求幸福与坚贞爱情的声援与支持。香桥会一般要持续一整天,夜晚香烛点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弥漫,人们想象着牛郎织女已经走过自己献赠的香桥相会了,于是怀着极大的满足,尽兴而归。

我们如果称“七夕节”是当今的女儿节,对于提升当代青年女子的智慧与人格,却是名副其实的。



20108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46d731b90d6c85ec3ac6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