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2022-03-23 23: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素材】《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欢迎阅读!
课后,素材,练习,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氾(Fàn) 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péi) (shě) B.缒(zhuì) 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说(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 (fú) 朝济(zhāo jì) (qǐ) ..D.逢(pánɡ) 以鄙(bǐ) (quē) 其西封(sì)

解析:选A“与”读yǔ。

2.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军队)函陵 (这是)寡人之过也共(共同)其乏困 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 ..B.贰(从属二主)于楚 (推辞)曰肆(扩张)其西封 东封(使……成为缰界) C.郑既(既然)知亡矣 (答应)之因(依靠)人之力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

D.越(跨越) (以……为边邑)远焉(哪里) 何厌(讨厌)之有 解析:选BA项,军:驻扎;是:这;共:同“供”;版:筑土墙用的夹板。C项,既:已经;行李:出使的人。D项,厌:同“餍”,满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解析:选C。动词作名词。AB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解析:选D“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5.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解析:选B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之推从来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从来不提及(自己跟着逃走)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个,现在只有文公一个人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过当成合理,处于上位的人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蔽,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就这样而死,又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道:“明知道错误而又去仿效,罪就更大了。况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应当让他知道一下,怎样?” 介之推答道:“言语是自身的文饰。我本身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这是企求显达啊。 他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吗?那我同你一起去隐居。”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就把锦上作为介之推的封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光明磊落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4bbbffe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