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题湖上》译文及赏析

2023-03-10 19:0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春题湖上》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湖上,白居易,译文,赏析

白居易《春题湖上》译文及赏析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这两句是说,排在山上的松树好像千层翡翠,郁郁葱葱;映在湖心中的月亮,如同一颗明珠,晶莹剔透。“排”字显出树木的葱郁,“点”字给人以跃动的感觉。笔触幽丽,诗句华美,明媚隐秀,曲尽风光,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向称名句。 “排”“点”两字形象、生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非常整齐地排列;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出自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

1、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2、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 3、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4、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抽:抽出、拔出。

5、裙带:裙子上的飘带。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6、勾留:稽留,耽搁。 译文

春天到来,湖面上像一幅图画。群峰围绕,水面平铺。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月亮向波心点出一粒明珠。 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时,由中书舍人改任杭州刺史,至长庆四年(824)五月离开杭州,调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


阳)。从《春题湖上》的末两句所表露的临别依依的语气以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期间,写了好几首歌咏西湖的诗,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以及这首《春题湖上》。

赏析

《春题湖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至于“言外余情”是什么则要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d198be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