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哲学与政治之间——《苏格拉底的申辩》书评

2022-12-31 17:2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与死,哲学与政治之间——《苏格拉底的申辩》书评》,欢迎阅读!
苏格拉底,申辩,书评,哲学,之间



生与死,哲学与政治之间

——《苏格拉底的申辩》书评

读了两遍《苏格拉底的申辩》,觉其荡气回肠,欲罢不能。这早已不关一人的生死,这是对哲学真理的辩护,这是对国家政治的映射。哲学与政治,这两个宏大的命题,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下面我想从苏格拉底的申辩逻辑、苏格拉底辩护辞之新见和专业视角下的《申辩》这三个方面行文,浅析在苏格拉底是如何开展申辩的,有没有另外一种申辩的理由,以及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挖掘对《申辩》的不同解读,若有不到之处,还望指教。

一、苏格拉底的申辩逻辑:

苏格拉底先将控告他的人分为两拨人,一拨是“最初的控告者”,另一拨是“后面的控告者”。

针对第一拨控告者,苏格拉底认为他们从孩提时代就被说服了,如此顽固的污蔑到底从和而来?那就是因为苏格拉底具有“凡人的智慧”(也就是后文提到的无知之知),他接受到了神谕得知自己是“最智慧的”,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去拜访了一个又一个人,终于发现自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无知的。由于这种省察,苏格拉底遭到很多人的忌恨“是最苛刻和最沉重的忌恨,因而其中也就出现了很多诬蔑”。苏格拉底论述完诬蔑的形成过程,也就完成了这一部分的申辩。

针对第二拨控告者,他们主要给苏格拉底安插了两项罪名:亵渎神和败坏青年。对于败坏青年,苏格拉底通过“别人都能帮助,而只有我一人败坏青年是不现实的”以及“没有人希望周围人是坏人,所以我就算败坏他们也是无意的,那我应该受到教育而不是惩罚”来反驳败坏青年的罪名。对于亵渎神,苏格拉底以“说我信新神,又说我不信神是矛盾的”来反驳。

不过,尽管苏格拉底把莫勒图斯辩得哑口无言,雅典民众仍然选择“政治正确”而非“哲学智慧”。(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下文将会提及) 当然,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颠倒了莫勒图斯原诉状中的顺序。在莫勒图斯看来,宗教是第一位的,因为苏格拉底不信神这种大罪,导致了败坏青年的结果;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否败坏青年是根本性的,所谓不信神,不过是用来败坏青年的方式,可见苏格拉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我为苏格拉底辩护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苏格拉底其实并不是按照以往法庭上的辩护逻辑来辩护,不向法官、群众求情,据理力争,反而一次次激起群众的怒(从苏格拉底反复提醒“请你们不要叫喊就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罪不致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立场,说出真话,不向城邦政治妥协。那么,亵渎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真的成立吗?苏格拉底给出自己的解释,而我亦想尝试,为他辩护。 首先来看亵渎神的罪名。我认为苏格拉底不仅信神,而且比其他雅典人更为虔诚。

在雅典习俗中,监狱中本来没有死刑犯向神祭祀的仪式,但是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却不忘向神行礼;雅典人认为最高的法律是神制定的,而苏格拉底宁


死也要维护法律,也就是神的尊严,凡此种种可见苏格拉底对神是虔诚的。我们再往深处看,“无知之知”告诉我们认识不可能有明确知识的,那么人就不可能知道神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所以苏格拉底反对的不是神,而是神的人言。所以和其他雅典人相比起来,苏格拉底是更为虔诚的。他不非议神,不妄称了解神的知识,只是谦卑地思考人的美好生活,恭顺地完成祭神的仪式。

那么阿努图斯和莫勒图斯为什么要污蔑苏格拉底不信神呢?这就涉及到政治问题了。当宗教演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它就成为政权巩固的工具,具有人化的色彩,为统治者掌握话语权。而苏格拉底对神之人化的质疑无疑会动摇他们的政治地位,因此他们不惜网织罪名也要捍卫他们的政治声望和尊严。

接着来看败坏青年的罪名。控诉者认为苏格拉底腐蚀青年的思想,果真如此吗?

由于必朽的人具有内在缺陷,最多只有无知之知,所以所有人都不能说自己是所有知识的拥有者,必须和不同的人对话,通过对伪知识的不断否定来找到朝向美好生活的某种可能。所以苏格拉底像一只“牛牤”一样奔走在人群中(尤其是青年,因为他们思想活跃,愿意交谈)。否定别人的知识总是让人生厌的,所以人们倾向于他在诡辩,希望把他投死。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这种否定性的教育不是教别人什么是好的,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是坏的,什么“不是”,所以就会让人误以为他在败坏青年。但其实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不希望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更希望他们能提出不一样的想法;他的教育模式不是知识性教育,而是方法性教育

三、专业视角下的《申辩》

由于笔者是学政治学的,所以习惯用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笔者有在思考苏格拉底之死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亵渎神和败坏青年这两项罪名吗?一直有学者认为《申辩》触及柏拉图的思想中最根本的问题: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笔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试图简要阐释其关系。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根本原因:哲学与政治的竞争

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思考,而政治是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发现政治更考虑现实因素。哲学家总是拥有高远却脱离实际政治抱负,像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希望哲学王来统治国家,构建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于是哲学与政治之间暗含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正是由于这一对矛盾,雅典民主派控告者担心苏格拉底对民主制造成威胁;正是由于这一对矛盾,苏格拉底用真理而不是用修辞说话,哲学而申辩,向政治宣战,选择了一条“不归途”。

最后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接受了死刑,但是在哲学上却不接受。因为哪怕在临死前,他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向反对者继续他的哲学教育

(二)、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哲学与政治的合作 人类具有内在缺陷,要想在必然有缺陷的人类当中实现美好生活,就需要不同人之间进行弥补和批评,要想完成这一种共同的提升,则需要哲学与政治的合作:政治使人彼此交往,哲学使这种交往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的缺陷。基于此,格拉底鼓励对话与交流。(其实在《会饮》中我们也能窥得一斑,在推杯置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4d6aa1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