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什么意思

2023-01-23 10:07: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什么意思》,欢迎阅读!
博学,君子,而是,意思,什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什么意思



《论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每天都要研习各种知识,还要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博学之”。孔子的“博”不在多而在精。博学就是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博览,才能明白事物的本来面目;参就是参透道理和做法,只有参透道理才能把道理说尽,举一反三;省就是对照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君子既要有学习能力,也要有反省能力。在学习方面要注重多读书、读好书也就是读书之“乐”;在反省方面要善于自我批评、自我剖析,从自身中找问题和不足从而改正错误;在生活方面则要注意节制欲望、保持高尚情操、讲究卫生与个人卫生。只有这样君子才能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能做到知错就改,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1、人与事物间的联系

人类与自然界有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有着自己的规律性。人类只

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完善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和不断地反思完善自我,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博学多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即使学习和实践都不够,但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理论来完善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学习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来获得的知识。当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获得了知识的同时,还将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产生的成就感也随之提升,这种成就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这一观点的内在机理。

2、人所犯的错误和过错

人所犯的错误和过错总是不断地产生,就像太阳的犯错,总会有光辉的一面;而我们的错

误却总是不停地累积,直到被我们的心灵所掩盖。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被自己所犯的错误所影响。孔子认为过错是可以避免的,并主张改过自新的人生态度。因此他主张君子“知过而改”“敏而好学”“好学易过”“不妄改”。他还说“君子有过能改”。就是不敢忘记过去的错误或过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使自己得到进步和完善。当然,在反省时,并不是说一定地要每件事都记下来,而是说应该在每次反省时都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检查和反思。有了这次教训以后要再反省一下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在每次总结教训以后要把每次改正这些错误后得到的教训再总结一下;在每次总结教训后要有新的提高等等。

3、改过之路

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往往与他的过过表现和改正行为密切相关。过与改,可以相互转

化,也可以相互转化。而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此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与恶的坏习惯必须是相互转化来的。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一屋不过一尘,一尘不变;一屋不改,何以治家?”也是古人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对反省能力的要求很高。

4、要知善恶,而为之,则为善。

人活着,就是要知道善恶,就是要做出善事来。这句话在《大学》中有明确的规定:“人有

两种之恶,曰重者重之谓中,以柔弱胜刚强;曰重者轻之谓远。君子务本、本立、末节。”要知道善恶、而做善事就是为善;如果不能做到尽心尽责,又何谈做好?所以孔子告诫人们要知善而行善、知恶但不可鲁莽行事,以不做恶事为标准,以勇于承担作为标准。君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君子具有了自己的主见之后再行动,就不会被别人左右其心后的行为所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克己奉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敬重。

5、修身养德,然后可以行大道。

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一致的。孔子强调道


与德的关系、道与仁的关系。道德是修养出来的,而修身、养德则是实践出来的。道德要行大道,就必须修身、养德。《论语》中对“道”所作的解释大多与此相吻合。它既强调“道”对于人的重要性,也强调“道”是“人”所从事的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同时“道”与“德”紧密相连。所以《论语》一书把“道”分为修身、养德两个部分,认为“道”包括道德和心性两方面。

6、知错就改。

在学习中,虽然我们知道别人的错误,但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可以吸取别人的错误,真正可

以改过的人却很少。《论语》说:“不敢不改,知然后改”。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知错就改便不会有太大的过失。孔子也说:“不知改,无以为人矣”。古人认为反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智慧的启发。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取经验和教训。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能给别人带来启迪并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的途径。

7、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言废,众议不听;一语毁,众心不服。君子说话有三个原则:第一,不会随便说下的;

第二,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第三,即使说错了也要改掉。这三点都做好了之后,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但这三点都没有被孔子改变过。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主张以“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教导学生的原因:“格物”是“知”的过程,是学习认知的过程。“格物”与“知”有内在的联系。“格物”首先是“知”,其次才是“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45dbec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