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

2023-02-19 12:3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弱德之美》,欢迎阅读!
之美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这是叶嘉莹先生创造的一个语汇,用以概括词的美感特质。她认为词最初以表现女性的柔弱与痛苦为主要内容,但弱德不是弱者,是感情上的承受与压抑中的坚持。

我借用弱德之美,是想表达词之外的思考。

美是弱的。一次我跟朋友闲聊时说:上天为何要把美造成弱质,却要把恶造成强势?你看美人无力自保,而恶人可以无所不为,难道造化喜欢悲剧?还有,如今环境一恶化,美的事物先濒临灭绝,恶的东西反而滋生猖獗。我若是造化,定让美和善力量无比,让丑与恶无力侵犯。

朋友笑着说:若这样世上早就没有丑恶了,你想,本来就遭人嫌恶,再生得弱不禁风,岂不早已灭绝?世上但凡美好的大都柔弱,比如鲜花;而遭人嫌恶的大都生命力超强,比如老鼠、苍蝇和蚊子。大概是为了求得一种平衡吧。

我明白了,因为美和善总会受到护爱,而丑与恶常常遭遇铲除,比如鲜花跟野草。美常受褒扬,恶常遭贬抑,而生存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所以恶变得强大。而世间对立的双方,总想保持一种大体上的生态平衡,以便互相牵制,互相促成。 受到护爱的美趋向柔弱,真是爱你反倒使你柔弱,很像眼下父母对子女的爱。 美是弱的,也是为了显现守护的艰难与可贵,这是需要人力的,需要人永远的护爱,如果人类放弃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美是很容易消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的。而事实证明:美与人类一直同在。所以弱的美,是对人性的砥砺与考验。 人性大体上是向善向美的,但践行美善,特别是始终践行美善,又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意味着要克服人自身的局限。人好色不需要努力,因为这是顺着人的本性;而好德则需要努力,因为这不完全是在顺着人的本性。人性是良莠混杂的园,是清浊汇聚的流,修德就是除去莠草,荡去浊流,虽然难以做得纯粹,但有了人们坚持不懈的修为,才有了飘香的芳园和清澈的泉流。所以有美德的人,始终是我们讴歌的对象,美不容易。

守护美很难,苏格拉底的美是难的是否也有这一层轻叹。

世人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白居易诗云: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都道出了美的短暂,美的弱质。而有些物,本身强势,而一旦沾上美,便呈现弱质。比如草,野草的生命态势是强的,可谓野火烧不尽,可用来绿化的草坪,因为有了美的使命,生命的态势便减弱,它们需要园丁的护爱,才可绿草如茵。美,你的名字叫柔弱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弱德一直是一种境界和追求。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是说天何尝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不息,百物自然生长,天又何曾说了些什么呢?这叫美不外现,自然有大美而不言说,人有大美自然也不必伸张。美德讲究的是自守,而修德到一定境界,便认为这是人性的自然状态,此时的不言,是认为不值得炫耀。


我们还熟知这么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德的感召力,不需要通过言说,只要怀着美德,自有人追随。

这两句话中的不言,都是对修德的提醒和要求。弱德才美,弱不是软弱、脆弱,是收缩敛藏,而不是标榜放大。弱德成了我们千百年品评的标准,谁有内美,结果大声喊了出来:风景我这边独好。人们肯定会对他摇头。不言是境界,言是轻狂。 这种对美德内敛持重的要求,使我们在面对不解与诋毁时,也不愿辩驳反击,不知而不愠。我们脑子里的忠臣是这样,贤良的媳妇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忍辱负重,默默承受,在内心坚持,仿佛一辩驳,便辜负了一直以来的恪守,这实在是个修德的误区。

在邪恶面前,良善处于弱势。俗话说,人善被人欺。善怎么成了软弱无能?其实修养美德,应该是修养一种力量,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如果修成了这种至大至刚的气,面对邪恶怎会无力反击。道德是一种力量,邪恶也是一种力量,邪恶的力量是破坏,道德的力量就是要能够阻止破坏,并且给破坏的力量以打击。如果修德只是修养自己对邪恶的宽容,只是修养不言的胸怀,那么这种修德的意义要打折扣。 我们儒家的修德太注重培养人的内向力,将善心善意圈在自己的内心,讲究宅心仁厚。它对外界的影响,是通过渗透来感化,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缺少一种放射的力度,更缺少对不善的震慑力度。这方面孟子是个列外,他敢于以德抗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些嫉恶如仇者,也是列外。

跟儒家一样,道家也在追求弱德的修养。老子说上善若水。因为水善于处下,不与人争位;水善利万物,却不与人争利。老子教人守雌”“守辱”“养晦,就是教人隐忍不发。他还说强大处下,柔弱为上,是为了告诫人们,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道家的弱德跟儒家的有所不同,是目的的不同。道家是在寻找生存之道,柔软便于自保,逞强易招敌意。而且道家的弱德里,有着某种企图。比如他倡导不争,是为了天下莫能与之争;他主张贵柔,是因为他懂得柔弱胜刚强;他情愿守辱,是为了在委屈中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他说不自是故彰,意为不自以为是,是为了得到彰显。总之是以退为进,争得不显山露水。

这确实是很明智的生存之道、争夺之道,只是有了居心,让人感觉有点不善,而儒家的修养目的里没有利己的居心。

在弱德的文化里游走了一圈,既欣赏了弱德之美,又看到了弱德之遗憾。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或许就是得益于这种柔弱的持守;我也似乎找到了我们民族一向忍辱负重的根源,不仅是多灾多难,更是弱德文化的熏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fcaa68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