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体教学思考

2023-03-24 12:35: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体教学思考》,欢迎阅读!
格物致知,文体,应有,思考,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体教学思考

(龙岗平安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72



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我们大物理学家的这篇随笔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极强的现实意义,有着对中国学生的诚挚告诫和殷切企盼。当初编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可能正是基于它思想的建设性。只是从我们语文学习的角度,这却不是一篇好理解的范文。少学生抱怨它的文体解构的不规范。又因为丁先生过于深厚的古文学功底,文章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等词语的使用,还有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它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非对竹子的科学观测研究,这一切都导致同学们学习本文时感到文意不好理解,更不要说从中学到议论文的有关阅读方法,文体的有关知识。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对我们初中生的学习确实是一个考验。

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第二个单元。本来前一单元中的《敬业和乐业》还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可惜的是另外三篇选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和《致女儿的信》都不能让同学们把所学的一点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以致用,而本单元中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也是非规范的议论文体。这种情况下,我们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否让它完成文体学习的相关重任呢?

当然我们也能淡化文体特征,明了这篇文章中所告诉的求知学习的方法——重视实验、强调动手能力;分清楚事例论据——两次观察竹子的不同作用等等。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必然要通过大量的例文补充和练习完成议论文文体学习。 其实我们仔细揣摩它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能把它和议论文的一般架构重叠。

首先,整体感知时我们要明白“格物致知”的大致意思,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或曰“实验精神”;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也就是本文针对的社会现象)“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找出作者提出的期望,对“格物致知”应当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并使之“真正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决该“怎样做”的问题。

大多议论文沿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我们常常解释成“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本文“为什么”部分,首先指出传统教育对待“格物致知”的不正确态度:尽管很早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但只是为那时的社会制度服务的,只是作为那时价值观的基石。在更高的目标面前,“格物致知”的原初意义被淡化、被抛弃,做出了牺牲。因此才有王阳明的格物失败(明为探究外物,实为探求内心,或许在他心目中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要去获取关于竹子的知识)

丁肇中举出这一例子肯定是没有考虑王阳明是否进行过唯心的哲学思考,不在我们科学家的思考范围之中。反正王阳明没有动手去获得竹子的相关知识。“清谈”肯定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作者的目的是从古代典籍中挖掘出“格物致知”的最初意义,并且赋予它时代精神。

既然传统的教育观、价值观不重视“格物致知”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课文接下来转入对实验精神的论述:要想获得新知就只有通过实验,也就是要“格物致知”。再举观察竹子的例子,这回就要栽种、就要观察、就要解剖了。随后作者强调了观察、实验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方法。


行文至此,同学们似乎明白了学习自然科学时“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并没有走上贤哲们指引的光明大道,相反的他们又重新走上了王阳明们的老路——偏重理论而忽视实验、偏于抽象而不愿动手,连作者年轻时也不能幸免:历史总是这样作弄人吗?作者自身求学的坎坷经历,鲜活的告诉我们实验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文章主题部分“为什么”,就是这样构建而成的。先指出传统做法的错误,再论证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最后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强调“格物致知”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环环相扣的论述,有力的支持着作者的观点。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信息急遽膨胀的时代。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再次宣扬“格物致知”的时代意义:不止是科学研究,就是个人行动中也不可或缺。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他对中国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重视实验精神,重视“格物致知”,把这种精神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

全文看似率性而为,颇似散文的行文风格,其实有着严谨的构思,缜密的结构。首先提出问题、摆出观点“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呢?要格物致知紧接着分析问题“为什么要格物致知,既讲道理,又举事例;既指出错误做法,又强调正确态度;既有历史沿革,又有时代要求;既有先贤教训,又有切身体会: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阐述的十分透彻。最后解决问题,提出期望。文章活脱脱就是一篇议论文文体范文。

当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同样可以给同学们一般阅读以外的更多东西——议论文的架构知识、议论文的严密结构,并把它应用于以后的议论文学习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c4ef33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