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荷缘 一种情愫——读《清塘荷韵》有感

2023-01-31 07:3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段荷缘 一种情愫——读《清塘荷韵》有感》,欢迎阅读!
塘荷,情愫,有感,段荷缘

一段荷缘 一种情愫——读《清塘荷韵》有感



要: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在清新淡雅中述说着自己与荷的一段情缘;荷那种顽强的生命已不仅是一种纯自然的力,更与季老的人生有了割舍不了的牵连;面对困难荷能够冲破重重阻挠彰显生命活力,面对压力荷能够坚守自我,因此,季老已与荷融为一体。季老的天人合一观也很自然地镶嵌于这篇散文中。

关键词:荷缘 情结 隐喻 天人合一

季羡林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学者,其学术造诣深厚,研究领域广泛,尤其在东方语言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并在翻译、宗教、教育文学等领域都有建树。另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便写作散文,笔耕不辍,一直到其晚年,被人誉为文坛的常青树。季老发表的散文洋洋洒洒逾百万字,并结集出版了《天竺心影》1980)、《朗润集》1981)、《季羡林散文》1987)、《季羡林小品》(1991)、《万泉集》(1991)、《留德十年》(1992)、《牛棚杂忆》(1998)、《火焰山下》(2004)、《病榻杂记》(2004)等多部散文集。最近阅读季老的《清塘荷韵》,耳目为之一新,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对孕育于宇宙之中的万物的深刻体悟,让人赞叹不已。

一、作者的爱荷情结

我国的文人雅士将荷写入自己作品中的比比皆是,古已有之,延续至今不衰,因此,荷便成了我文学史中不朽的意象之一,也成了中国高洁人士灵魂的化身。我们中国人喜欢荷花的人实在位数不少,掐指一数,光荷花的命名就十分繁多,如莲花、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再翻开文学书籍算算,咏荷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屈原的《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三国时的曹植以荷花来形容他心目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唐李白以荷花表达爱情,在《折荷有赠》中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白居易却描写了荷花不容亵玩的高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周敦颐颂荷之高洁品格的《爱莲说》在咏荷诗文中又独树一帜。今人朱自清的《清塘荷韵》是现代以来传唱的经典篇目。如此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荷为题来作文,可见荷之魅力大矣。他们爱荷、咏荷、以荷喻人、以荷观人。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在恬淡自然中,如话家常,娓娓道出一段人与荷的款款情缘,字里行间无不蕴含季老对生活、人生、世界的体悟。细细品读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季老初来北大时,寓所楼前的池塘里是有些荷花的,但在岁月的洗涤中,池塘却变成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此季老耿耿于怀。作为接受了较深旧文化熏陶并挚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荷成了季老心中割舍不下的牵挂,塘中没荷如同缺少了食量一般,也就少了那么点本该有的精气神。为了消除这块心病,作者一直在寻求使池塘有荷的机会,事有凑巧,有人从湖北捎来了几颗洪湖的莲子,据说这种莲子外壳极硬,埋在淤泥中千年不烂。为了使楼前的清塘早日生出荷花,作者借助人力——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期盼莲芽最终能够破壳而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漫长的等待中见到了洪湖的徒子徒孙。

二、荷的成长隐喻作者的人生历程


《清塘荷韵》中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描写荷浮出水面前的状况,当荷跃出水面时,作者礼赞生命的力量,由物及人,深受感触,感叹天地孕育万物,总是赋予人、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与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是一个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洗礼的老者对生活的切身感悟,其哲理如此深刻,让读者无不叹服。

莲子经过漫长孕育,冲破阻力,浮出水面,一夜猛长,这些同作者的人生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在中学时就刻苦读书,学习了《史记》《左专》等古籍,奠定了深厚的国文功底。利用课余时间读 闲书 如《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后来到清华大学西语系读书时,学了英语、德语、法语,课程以英文的英国文学为主,专修课是德文。作者是如饥似渴的求学者,尤其在上陈寅恪先生的课时,几乎等不及下堂课的到来。正因为早期储备了这样深厚的学养基础,才有了作者日后的超越。清华毕业后回家乡山东一中学任教,但作者并不安于现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中德互换留学生,作者顺利通过考试,于1935年秋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在选课时,季老欣喜地看到了由Prof.Waldschmidt开设的梵文课,早在清华就央求陈寅恪能为学生教授梵语,但没有如愿以偿,可是在异国他乡终于圆了自己的梵文梦。1939年爆发的战争虽然中断了其梵文课程的学习,却为他准备了别样的机缘,另一位著名的印度学专家,已逾古稀Sieg先生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倾囊传授给这个好学并有灵性的中国学生。经过十年的勤学苦练,1941年通过严格的口试和论文答辩,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由于战事阻隔不能立即回国,1945年作者回北大讲课,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在这个颠倒黑白、人性丧失的岁月里,季老经历了一次次的劫难,受到批斗、打压、诬陷。心灵遭受了重创,整夜失眠,那个特殊时期,人人自危,神经高度紧张,随时恭候提审。但心胸豁达乐观的季老,不为己而害人,始终说真心话,忍受了种种非人待遇,坚持活了下来。并偷偷地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事非弘毅坚韧者不可担当。人与物在某些情况下冥冥之中有着相同之处,种下荷的第一年,池塘里没有什么东西,他有些失望。第二年,仍然什么也没有,这时候他完全灰了心。第三年,塘中浮现了五六片叶子,心中又有了一丝希望。第四年,一夜之间长出了大叶片,而且扩张的速度快,面积广;几天之内,叶片接踵而至覆盖了塘内不小的部分;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遮蔽了半个池塘。这些荷花曾经饱受孕育的艰辛,又饱尝了生命的快乐;季老的人生经历与荷在地底积蓄力量,最后冲出水面,勃发生命活力是何等的相似。那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韧性生命力,那种参透世间哲理的恬淡生活态度,那种对生活充满美好愿望的心境,在读者的内心激起了片片波澜,生命中永远会有希望存在,生活中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坎坷坷。

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命题。即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密切,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感应。它反映了古人亲近、尊重自然的积极态度。天人合一是我国道家、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季羡林所说的就是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彻底决裂了。山水失色,空气污浊,温室效应、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危机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这是当今世界不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c1fbd5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