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引发的对具体民主制度的思考

2022-12-28 22:2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乌合之众》引发的对具体民主制度的思考》,欢迎阅读!
乌合之众,民主,引发,具体,思考

读《乌合之众》引发的对民主及其具体制度的思考



民主的确是好东西,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也许没有人可以阐述清楚。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但也正如勒庞在书中写道:“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例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不足以确定它们的所指。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

不能阐述清楚,似乎就意味着,我们一直活在民主的梦里。

一直以来我们被这样教育少数服从多数,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抑或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合上这本书,再去细想,过往此类的种种教导似乎都属于勒庞所说“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而这些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也许我们恰恰是勒庞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怀有着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倾向。人民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站不住脚的谣言或其他原因立刻将它踢下台去,如同成吉思汗、拿破仑等等。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往往来源于这些能够控制群众力量的人。这些人是群体中有坚定信仰、明个性的人,且只要有这样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就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无论其是否一直保持清醒、冷静或者保持正确。

以极富民主特色的具体制度——陪审团制度为例。

早在古希腊时代,在著名的梭伦改革中,已经有了建立陪审团的主张。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在克拉灵顿诏令中建立了现代陪审团的原始形式,陪审团制度由此确定下来并一直持续至今。它的存在,在英美法系之中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的合理性的。


但是持续这样久的制度就一定是完美的吗?不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完美的制度,有的制度都只是在尽量接近完美的状态之中不断完善。

陪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在司法审判中吸收非职业法官参与审判,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和民主。这就要求陪审员基于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由心证”。其前提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有常人所具备的衡量事物的一般尺度。所谓“心证”是指陪审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所形成的内心信念,同时对这种信念深信不疑。同时,陪审团制度的首要缺陷便是易被操纵。勒庞在书中写道,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极易相互传染,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这时候,每个人心中的理智是被降低了的,而感性的因素则被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只要群体中有人有心引导,利用自己较为强势和坚定的态度来塑造一个可信的形象,就很容易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正如电影《失控的陪审团》中那样,陪审团中的一员Easter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引导了陪审团的判断,从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再譬如伟大学者苏格拉底的死——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发生在遥远的古希腊。 苏格拉底因为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得罪了雅典的权贵,权贵们指责他传播“歪理邪说”,要求处死他。陪审团起初很同情苏格拉底,想判他无罪,但雅典贵族不断游说公民陪审团,再加上苏格拉底的态度得罪了陪审团,使得人们最终决定判决苏格拉底有罪,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民主不一定代表着正义,这种多数人的暴政也成了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好理由。在这样一种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人数越多越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可见一斑。

概而言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我们所怀有的对于民主的完美理想。

但是民主它终究是好的,给予每个个体表达意见的权利,哪怕因各种心理学社会学微妙因素,导致了经历了民主这一过程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坏的,我们仍然需要民主。如果人类的历史进程上缺少了对民主的追求,那么或许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正因为它是好的,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

有梦想,有理想,愿意努力去追求,这是好的,但在其中,必然也有微妙的界限,必然也还是需要被提醒:是清醒的追求,而不是被理想奴役。

12法学一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3cc1ae028ea81c758f578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